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傳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是二戰結束以來從未有過的,也是上千年來人類與病毒抗爭史上十分罕見的。這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人類與病毒的一場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將持續多久?其世界經濟、政治、安全后果如何?將給世界格局和秩序帶來怎樣的影響?目前眾說紛紜。

討論疫情的世界性影響,離不開一些重要的前提和條件: 一是這次疫情可能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這應該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場疫情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對世界經濟、政治、安全的影響就越大,反之影響就是有限的。而這又取決于疫苗和藥物的研發速度,以及新冠病毒的溯源和變異情況。當前,國際關系學界任何有關疫情對世界影響的判斷都還只是建立在某種假設基礎上,需要時間來檢驗。 二是對人類與病毒抗爭歷史的深入考察。盡管今天的國際社會與過去相比已有了質的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但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表明,人類與病毒的斗爭永無止境,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從來沒有真正戰勝過病毒。歷史上,大的疫病對一個國家和世界的影響確實很大。有學者認為,疫情大流行曾經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但也有學者認為,疫情大流行加速或遲滯了歷史發展,而不是重塑歷史。 三是基于對現實背景的分析。新冠疫情是人類正在經歷的一場巨大危機,但與歷史上歷次疫情的時代背景不同。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全球化與和平發展的時代。全球化與和平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紅利,也帶來巨大風險。人類自身的脆弱性更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常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結果,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從以上三個前提條件出發來看,判斷這場疫情是否改變世界或怎樣改變世界都還為時過早。而科學理性地看待疫情影響十分重要,需從不同的維度出發客觀地加以分析。 第一,從疫情持續的時間看,假設新冠疫情與人類長期伴隨,且病毒不斷變異,疫苗的保護作用有限,有效藥物遲遲不出,那么,這次疫情將帶來巨大災難,將根本性改變世界,改變歷史。當然,這種前景的可能性有多大?恐怕單靠國際關系學者無法解答,而有賴于醫學專家的判斷。 ▲資料圖片:1月29日,在中國上海,工作人員在演示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實驗過程。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第二,從疫情目前已知的狀況看,一是這次疫情對主要經濟體的打擊確實很大,世界經濟衰退恐怕已成定局,但是否堪比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蕭條,現在還難說。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要國家的抗疫效果與國際合作。二是經濟全球化嚴重倒退,這已成定局,但是否因此而壽終正寢,恐怕不一定。歷史終將證明,人類只有走全球化道路,才能共享繁榮。三是中美關系持續下滑的趨勢難以遏制,對抗和沖突的危險明顯升級,其根本原因是美國一些政客執意將中美關系推向對抗,導致中美關系惡化。 第三,從疫情結束后的可能趨勢看,一是美國是否真的會衰落?“和平學之父”、挪威政治學者約翰·加爾通2009年出版《美帝國的崩潰》一書,預言美國將于2020年崩潰。冷戰結束后,美國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富活力的經濟擴張期,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然而,新冠疫情暴發致使180多萬美國人感染,超過10萬人死亡(截至6月2日)。美股4次熔斷,結束長達10多年的牛市,美國失業率節節攀升,經濟遭受重創。2020年真的是美國的崩潰之年嗎?目前還難以確定,但美國走向衰落是大勢所趨。二是世界格局是否真的會重塑?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期。世界主要大國在抗疫中的國內和國際表現,以及疫后經濟恢復的效果將直接決定其新的國際地位,由此帶動地區和世界經濟、政治以及國際安全格局發生新的變化。世界秩序和格局是否將由西方引領轉向由東方帶動?這主要取決于疫后國際力量對比發生的最新變化。三是全球治理體系是否真的會改革或重建?近年來,改革和重建全球治理體系,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的呼聲日益高漲。但總體來看收效甚微。究其根源,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是最大阻力,“美國優先”是最大障礙。疫后圍繞這一問題的國際斗爭將會十分激烈,改革和重建迫在眉睫,但任重而道遠。 ▲法國自6月2日起進入疫情解封第二階段,全國餐館、咖啡館、酒吧等恢復營業。圖為人們在巴黎埃菲爾鐵塔附近游覽。(歐新社) 第四,從疫情可能帶來的次生災害看,這次疫情造成了各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模式、價值理念、種族、文化等方面嚴重的對立和沖突,將長期損害國家之間的信任關系,嚴重制約國家之間的制度性合作。今后,世界面臨的風險不僅來自非傳統安全領域,也來自傳統的軍事領域,即戰爭風險。 第五,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變化看,一是疫情的蔓延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疫情凸顯這一理念具有遠見卓識和思想價值。中國作為倡議者和主要推動者,肩負著重大使命,也將由此贏得世界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理解、支持和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將獲得新的躍升。二是中國的抗疫成功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隨著疫后中國經濟恢復和全球產業鏈重建,中國的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三是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挑戰更多。目前,隨著疫情繼續蔓延,美國等一些國家的政客掀起新一輪反華浪潮,將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標簽化”,對中國“污名化”,也像病毒一樣不斷擴散。在美國11月大選即將到來之際,隨著美國國內政治斗爭白熱化,圍繞中國議題的炒作會變本加厲,會繼續毒化世界輿論氛圍。 總之,疫情過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更加復雜,世界經濟、政治、安全形勢中的不確定因素會更多,我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會更大。對此,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