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鱘鰉魚考察
鱘魚和鰉魚都屬于江海回游性魚類,魚綱,鱘科。鱘魚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我國現存有史氏鱘(即東北鱘,學名AcipenserSchrenki)、中華鱘(學名A.Sihensis)、達氏鱘(學名A.dabryanus,即長江鱘)等。鰉魚學名Husodauri.CUS,即達氏鰉。鱘魚和鰉魚體形相似,一般體長23米,鰉魚魚體長可達5米。鱘魚青黃色,腹自爭。吻近犁形、尖突,左右鰓膜不相連,體部具骨板五行,背正中一行較大。鰉魚背灰綠色,腹黃白色,吻長而尖,左右鰓膜相連,全體亦有骨板五行,但不象鱘魚的骨板那樣光滑,而是帶尖銳微彎的刺。我國古代對鱘科的大型魚類有多種多樣的認識,并且從命名、辨識、資源分布和回游狀況,一直到捕食方法,都有豐富的記載,為我們研究這種古老魚類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古代人對鱘鰉魚的認識鱘魚和鰉魚同為鱘科,古人有時難以將其區別,因而統稱為鱘鰉魚,又作鮮鰉魚。古代對這兩種魚還各有不同的稱呼。概括而論,古人稱鱘魚為鮪、鰩、鯨鮪、鱒、尉魚、仲明魚、秦王魚、乞里麻魚、碧魚:稱鰉魚為縋、鲼、含光、蠟魚、著甲魚、黃魚、玉版魚、阿八兒忽魚。但由于某些人對鱘、鰉二魚區分不明,古籍中鱘鰉魚的別名常出現混指的現象,需要仔細辨認。先秦時期,人們一般稱鱘魚為鮪魚,稱鰉魚為縋魚。《詩經周頌潛》有云:“有縋有鮪。”又《詩經衛風碩人》有云:“鱧鮪發發。”《詩經谷風四月》云:“匪鱧匪鮪,潛逃于淵。”可見,先秦人士已能準確地區別鱘魚和鰉魚了。三國時,吳人陸璣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曾對《詩經》中“有照有鮪”作了1999年第1期詳細的詮釋:“鱧出江海,三月中從河下頭來上。鱧身形似龍,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從廣四五尺。”又云:“鮪魚形似鱧而色青黑,頭小而尖,似鐵兜鍪,口亦在頷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過七八尺,益州人謂之照鮪。大者為王鮪,小者為叔鮪,一名豁,肉色自,味不如鱧也。今東萊、遼東人謂之尉魚,或謂之仲明魚。”《爾雅》郭注亦有辨析,其注“鱧”云:“纏,大魚,似壹覃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磷,肉黃,大者長二三丈,今江東呼為黃魚。”又注“鮪”云:“鮪,鱧屬也,大者名王鮪,小者名鯨鮪。”于此可見,‘古人對鱘魚和鰉魚已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在本質上予以區分。對于鱘、鰉魚口在腹位、體有骨板的共性,以及不同的體形特征,都描述得十分清楚。古人還從肉質上區分鱘魚和鰉魚,如羅愿《爾雅翼釋魚》記載:“鰉,蓋鮪之類,但鱧肉黃,鮪肉白,以此為別。”陸佃《埤雅》卷一記載:“鮪魚似縋而青黑,長鼻,體無鱗甲,肉色白,味不如值,大者長七八尺。”又載:“鱧,大魚,似鱒,口在頷下,無鱗,長鼻,軟骨,俗謂之玉板,大者長二三丈,江東呼為黃魚。”《詩疏廣要》卷四毛晉注引《顏氏家訓》云:“鱧魚,純灰色,無文。”鰉魚體長,古人為此有“二三丈”之說。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對鱘魚和鰉魚進行了更為精確的論述。其書卷四‘四有云:“鱘魚,釋名嬗魚、鮪魚、王鮪、碧魚。時珍日:此魚延長,故從尋從覃,皆延長之義。《月令》云:季春天子薦鮪于寢廟,故有王鮪之稱。……其狀如鰉而背無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長與身等,口在頷下,食而不飲,頰下有青斑,紋如梅花狀,尾岐如丙,肉色純白”。又云:“照魚,釋名黃魚、蠟魚、玉版魚。時珍日:縋肥而不善游,有遭如之象。日黃自蠟,言其脂色也。玉版言其肉色也。《異物志》名含光,言光,脂肉夜有光也。……其狀似鱘,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長,有須,其口近頷下,其尾岐。”漢隋之間,人們仍多用鮪、鱧之名來稱呼鱘魚和鰉魚。如《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張衡《西京賦》:“縋鮪鋇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