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氣候行動周|極端天氣與全球沸騰的時代

媒體:原創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會   專業號:世界自然基金會 2023-09-28 16:17:26

2023氣候行動周持續進行中,今天,熊貓君特邀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國家氣候中心二級研究員,“典贊•2018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周兵,來為關注氣候、愛護地球的伙伴們,詳細講解人類共同面臨的極端天氣與氣候危機。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更多更強的趨勢,氣候變暖進一步加劇氣候系統不穩定性,由此引發的復合型氣象災害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強度等級高,給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穩定帶來重大挑戰,“氣候危機”形勢嚴峻。全球變暖不斷刷新記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加劇氣候臨界點激活風險加大。在最新研究中,對逐個臨界點被觸發所需的氣溫升幅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有5個臨界點已處于“危險區”,已經或很快就會被突破,除此之外,其余11個臨界點被歸于“有可能”被激活。

氣候臨界點全球分布圖,來源: McKay等, 2022 media/12884

中國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增溫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各區域年平均氣溫呈一致性的上升趨勢,增暖速度為每十年0.26℃,增溫幅度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15℃/10 年)。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其中青藏地區增幅最為顯著,平均每10年增加10.2毫米,且自2016年以來年降水量持續偏多。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多發重發態勢,區域性極端強降水、大范圍極端高溫、持續性極端干旱、高影響寒潮及復合型氣象災害時有發生,極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非傳統安全因素,未來更加嚴峻的氣候風險將對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強國建設帶來重大影響。

2023年亞洲迎來史上最暖的4個月。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水快速增強,厄爾尼諾強勢回歸,東京氣候中心最先宣布史上全球最暖的5月。進入夏季,國外多家機構相繼發布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7月和8月,地中海高溫熱浪、美國西南部遭遇持續熱浪炙烤、中國新疆吐魯番高溫破7月歷史同期極值、京津冀及黃淮等地連續出現5輪高溫過程、北京迎來140年最強暴雨、南半球冬季多地出現高溫天氣,7月3-6日,連續4天頻繁創造歷史最暖日……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敦促各國,他強調:“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然到來。” 他同時表示,盡管氣候變化顯而易見,“我們仍然可以阻止最壞的情況發生”;“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把烈日炎炎變成雄心勃勃。” 古特雷斯警告說,氣候行動的規模與“氣候危機的程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人類社會正朝著2.8℃的氣溫升幅邁進,危險和不穩定后果正在加劇。

什么是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是可稱之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且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產生重要影響的天氣現象。天氣尺度的極端天氣包括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降水、極端干旱等;中小尺度的極端天氣包括冰雹、強風、龍卷風、雷暴、熱帶氣旋等強事件。極端天氣可以按統計頻率或觀測值定義。在一個30年氣候區間,日發生次數小于10%的天氣現象可被定義為極端天氣。若單次天氣事件的觀測指標,如氣溫、氣壓、風速等,超過給定的閾值,其也可被定義為極端天氣。[1-2]

什么是極端天氣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是指極端天氣事件和極端氣候事件及其變化。極端事件是特定地區、特定時間段內氣候系統出現的異常或極稀少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變化反映極端事件頻率和強度隨時間的趨勢性變化。常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主要有干旱、洪澇、臺風、強降水、高溫熱浪、低溫寒潮、沙塵暴、風暴潮、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冰范圍的異常變化等。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頻率發生變化,呈現頻發廣發強發和并發趨勢,成為一種新常態。[3]

全球極端事件頻發強發,復合型災害趨重趨強。數據顯示,2010-2019年與1970-1979年相比,全球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數量增加了5倍,災害損失增加了7倍。2000-2021年,亞洲遭受了287次極端事件,占全球極端事件的65.1%,其中暴雨洪澇占全球總數的39%。歐洲、大洋洲極端高溫及其引發的特大旱災和野火災害頻繁發生;北美洲和南美洲等部分地區極端氣象干旱頻繁出現,亞馬遜流域趨于干旱。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受熱帶風暴災害影響顯著;非洲極端高溫事件頻次和強度均呈上升趨勢,在非洲之角氣候變化造成的健康危機已延伸到整個大非洲之角地區。復合型災害共振放大效應造成嚴重社會影響。極端事件的強發和并發可導致比單災種更嚴重的復合型災害,使得多種風險要素疊加、耦合,造成共振放大效應,極易形成系統性公共危機。

我國氣候變化更為顯著,極端事件趨多。1951~2021年,中國增暖速度為每10年0.26℃,增溫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1980年以來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每年3.4毫米。西部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近40年來消融加速,2021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西支和大冬克瑪底冰川末端退縮距離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我國高影響天氣氣候對全球增溫的響應更加敏感。1961年以來我國高溫日數和極端高溫事件發生次數均呈現增加趨勢,近十年年平均高溫日數有11.1天,極端高溫事件發生次數為4.5次;全國年暴雨日數呈增加趨勢,近十年平均年暴雨日數1.5天,較常年偏多8%;區域性氣象干旱事件總體呈微弱上升趨勢;極端冷事件強度并未減弱,強冷空氣寒潮影響范圍增大。

同時,近年來高溫干旱及暴雨洪澇、風暴潮與天文大潮等引發的復合型事件也呈現增加趨勢,復合型災害氣候風險加大。2017年超強臺風“天鴿”登陸珠海,又恰逢天文大潮,強風、暴雨疊加風暴潮,海水倒灌、農田受淹、城市內澇,嚴重影響港珠澳地區生產與生活。2022年夏秋兩季,長江流域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平均降水量偏少4成以上,出現了嚴重的高溫干旱、森林火險等復合型災害。

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率高。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災情重,暴雨洪澇、干旱、臺風、高溫、低溫冷凍、雪災等各類災害頻繁和交替發生,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損失的71%左右。

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動,

就很難實現可接受的氣候未來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估結果分析,未來中國極端高溫事件將會更加頻繁、更加嚴重。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未來我國極端高溫事件均呈增多趨勢,且排放情景越高,增速越快,強度越強,風險越大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分類統計,來源:UNFCCC,2016

如我國中東部地區,到2035年前后,類似于2013年夏季的極端高溫事件可能會變為兩年一遇的事件。到21世紀中期,中國區域平均極端最高溫度將增加1.7℃-2.8℃,華東和新疆西部盆地增幅最大;平均極端最低溫度增加約2.4℃-3.5℃,東北、西北北部和西南南部增加幅度最大;中國區域平均高溫熱浪發生天數將增加7-15天。同時,未來整個中國地區50年一遇極端高溫事件的數值將增加,極端低溫事件的值將減小,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事件在21世紀末將變為1-2年一遇。

未來中國極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平均降水,且變率增強,降水更趨于極端化。未來連續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國范圍內呈一致增加的趨勢,顯著增加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北東部及黃淮流域,增加幅度均超過10%;另一方面,最大連續干日在長江以南增加,長江以北則減少,最大減少在西北東部,達到15%。中國平均極端降水重現期在21世紀近期(2016-2035年)將從目前50年一遇變為20年一遇,到21世紀末期在高排放情景下則將變為7年一遇;極端干旱的重現期在21世紀近期則將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32年一遇,到21世紀末在高排放情景下變為29年一遇。

未來中國海平面將繼續上升,并有顯著的區域性特征。最新發布的《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66-165毫米。海平面上升將造成海岸帶生態系統擠壓和灘涂損失,影響沿海地下淡水資源,加大風暴潮、濱海城市洪澇和咸潮入侵致災程度。

大量科學數據與事實已經理性地告訴人們,地球承載力界限需要人類共同管理與應對。人們需要對“氣候變化”有清晰的認知,并依靠政策、科技、公眾參與等,快速轉型應對全球變暖,扭轉或延緩氣候臨界點,共同應對氣候危機!

WWF碳中和公益傳播項目簡介

WWF碳中和公益傳播項目2022年正式啟動,在該項目下,WWF聯合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一起,發起“氣候行動周”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多種形式向公眾介紹氣候議題,拉近人們與“氣候議題”的距離,營造人人參與討論和傳播氣候變化相關內容的良好氛圍,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2023年,為推動大家對“可再生能源”及其發展現狀的了解和認知。氣候行動周在各大城市上刊主題宣傳海報,號召公眾一同 “迎接綠電時代,應對全球氣候危機”。在社交媒體上,邀請沈月、王佳佳、于適、周也、周游作為2023氣候行動周明星志愿者參與線上互動;與Billboard攜手,特邀歌手汪蘇瀧,向公眾推薦氣候行動周主題歌單#守護地球脈搏,共譜自然旋律#;

為豐富碳中和公益傳播的內容以及形式,我們還開展了:

與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一起,面向全國的高校社團,征集以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主題的宣傳活動方案。2023年共有8個高校社團的方案脫穎而出并獲得實施資助;

與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一起,資助社會組織開展“氣候行動周”相關主題宣傳活動,今年共為16家優秀的機構提供了種子資金和機會資金;

9月26日-10月22日,WWF與國家自然博物館、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as科學藝術研究中心共同在國家自然博物館呈現“自然賦能未來”科學藝術展,用開創性的藝術手法展現可再生能源;

特邀作家許知遠參與拍攝紀錄片《追風的人》,用作家特有的敏銳洞察,講述可再生能源和你我未來的關系;

特邀央視網作為支持媒體,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題,面向企業及個人廣泛征集短視頻和平面作品;

攜手單讀,發起 2023 中國氣候行動者招募計劃,以“再生”為主題,向青年創作者開放征選,號召大家用創作和行動來提出對可再生能源的關注與未來愿景;

此外,今年夏天,WWF還在北京華貿中心開展了一場為期三天的以#我都熱化了#為主題的快閃活動,吸引了上千名公眾現場參與到“支持平價綠電”的投票活動中來。

參考資料:

[1] Field, C.B., Barros, V., Stocker, T.F. and Dahe, Q. eds.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pecial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2] Extreme Weather.Climate Hubs,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 中國氣象百科全書-D,氣象預報預測卷201

閱讀 757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