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議題有可能成為公益部門的捐贈增長點嗎?
中美兩國元首達成多項共識,其中非常重要的兩條是加快努力應對氣候危機,建立人工智能政府間的對話合作。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期間,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COP28中國角邊會上發言時強調應對氣候危機,除了政府的作用之外,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社會組織等民間力量在改變消費和生活方式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COP28開幕首日達成了一項重大共識,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的損失與損害資金的承諾達4億美元。另據數據顯示:全球已經參與到跟氣候變化有關的行動倡議聯盟的資產管理規模接近60萬億。目前來看為實現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的愿景目標,中國需要額外增加的公共財政投資大概至少在130萬億以上,但這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到這個領域。
從《環境資助者網絡報告》來看,最近幾年,氣候變化相關的資金穩步增加。但相對于國際環境議題捐贈,中國環保公益捐贈占整個社會捐贈總量不到1%,美國在3%左右,進步空間很大。今年基金會發展論壇閉幕式上,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提到:氣候變化和AI無序發展都可能讓人類走向毀滅,呼吁更多的行業機構參與其中,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在這樣一個全球關注,國家鼓勵,行業呼吁,空間很大的背景下,氣候變化議題將有可能成為公益部門捐贈增長點。
作為社會組織,大家如何參與其中?結合基金會發展論壇氣候變化平行論壇的專家觀點,梳理一下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平臺、基金會及在地執行機構的觀點。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全球氣候治理不僅是政府的責任,還需要全社會各個主體,包括城市、區域、社區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轉型。氣候治理作為大跨度交叉的復雜學科,問題可能出現在各個行業、領域,很多知識需要通過更好的教育、傳播,特別是公眾的參與和公眾意識的覺醒,才能達成全社會的共識,才有可能推動系統性的變化。因此,公眾參與在氣候評估和氣候治理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公眾參與上,碳普惠、數字賦能、綠色家政等形式和機制可以引導公眾實現生活消費的轉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王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開展氣候行動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通往碳中和的進程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變革,將涉及產業、城市、社區和人的發展。一些新興產業將會壯大,一些傳統產業也將逐步走向萎縮。我國實現碳達峰之后,傳統能源、鋼鐵、水泥等行業將面臨更大的轉型發展壓力,這些壓力將在相關產能聚集的地區、城市集中呈現,如何推進區域、城市以及轉型社區和轉型人群的可持續發展,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海南亞洲公益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浩明:可以參與國際發聲,呼吁倡導推動多方力量參與。例如:聯合國氣侯變化大會(COP28),可以展示我們中國民間社會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實踐。
愛德基金會:秘書長凌春香提到希望社會組織能夠“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大家協同合作,努力形成“國家管大風險,社區管小風險”的中國特色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打造更為完整的自然災害應對格局。
副秘書長何文提到應對氣侯變化其實就是兩個方面,就是降低或者是防止這樣的變化發生,或者適應減少這樣的變化對我們人類和生物圈所有的活動造成的影響。在降低和減緩方面,可以開展森林、草地與社區發展,農村沼氣和太陽能利用,濕地、江河水域保護等工作。在適應與減少影響方面,可以開展氣候適應與社區發展,社區風險管理,災害緊急救援能力建設,低碳生活促進等工作。
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安亞強分享了合作從需求側入手,促成在機制、策略、能力上的合作,創新從供給側入手,推動科研機構、政府、社會、企業等開展創新。同時分享了“端口向前,重心向下”的理念,認為開展氣候適應,不能像過去一樣災害發生后再開始應對,而應該提前防御,開展工作中要下沉到社區,給社區賦能。
秘書長助理、高級項目經理蘭科其分享了該基金會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的五大關注點:一是力爭從根源上解決社會問題,通過科學研究識別出解決方案;二是長期關注,因為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復合性需要長期持續的關注;三是多元合作,聯合資助方、政府、科學機構、在地執行機構等多種力量;四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如在“碳中和”的議題上探索新的技術和理念;五是公益藍海策略,把資源投入到尚未/甚少被關注的領域。
千禾社區基金會環境項目總監何昕:相比于其他間接作用于“人”的氣候變化項目,千禾的項目直接服務于社區里的人,因此針對風險評估的關注點在于暴露度和脆弱性。氣候變化對大多數人而言影響不大,但是對于脆弱人群特別是慢性病、殘障人群的影響突出。因其服務于人的特點,千禾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確立了“掃描-評估-識別-決策-行動”的工作框架。通過多年的調研、試點,千禾選擇了和社工站合作,因為社工站在珠三角地區有廣泛和良好的社區基礎。千禾還意識到了氣候風險重在防災減災,于是成立了氣候風險的應急響應小組,當政府的救災體系無暇顧及基層時,基層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補足最后一公里。
環境資助者網絡(CEGA)執行主任張瑞英:她指出了當前推動行業關注氣候適應的重要性,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環境資助者網絡平臺,國際氣候大會等講好中國民間氣候變化議題故事。未來CEGA會持之以恒做資助方向的引領,包括舉辦沙龍和發布報告,促進行業對于“冷點議題”的關注。
深德咨詢創始董事張紅巖:他分享了中國公益領域氣候議題的生態圖景以及當前行業內發生的變化。他談到氣候圈外的基金會在考慮如何進入氣候議題的時候需要思考四個問題,一是基金會戰略層面上的定位和影響是什么;二是基金會的優勢是什么;三是采取什么樣的戰略行動;四是如何合作,聯動多方資源。在轉型過程中,頭部基金會需要氣候議題的啟蒙,從人的視角出發關注到氣候議題;環保圈中氣候轉型的意愿很強,但需要明確的轉型路線圖;同時需要重視地方樞紐,引導樞紐組織盡早地介入氣候議題,并帶動更多的本地NGO伙伴加入;氣候圈內需要重視策略傳播,集結更多相關方,同時觸達更多公眾。
蜀光社區發展能力建設中心主任杜玲:她提到氣候變化對于老百姓來說影響是非常直接的,而且他們的感受也是非常強的。蜀光以“社區小微災害自主管理”和“基于社區的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為主要切入點,推動社區積極參與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行動——社區成為行動的主體,并采取集體行動和適應性做法以有效應對多變的風險。主要的落實步驟有:提供工具和方法,由社區識別風險,確定重點關注風險;社區對重點關注風險制訂行動計劃,融入傳統智慧、文化習俗和社區管理等,增加可操作性;推動社區落實行動計劃,邊行動邊反思,并從管理、制度和財務等方面強化行動的可持續性。
夢南舍可持續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申頂芳:他著重分享了在參與氣候變化行動時,社會組織要如何整合各類外部資源。夢南舍總結了兩種方式,一種是推動農村社區和公益組織的聯合行動,通過文化組建網絡,或者在議題引領下形成跨區域交流網絡。另一種方式是和不同類型的組織進行合作,并充分發揮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企業等相關方的優勢。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趙翔主任通過案例講述了氣候變化下人與自然的關系。山水通過定量研究,分析一個區域內老百姓生產生活和野生動物空間上的分配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山水還參與了社區發展和建設,如支持當地婦女合作社開發藏狐毛氈產品,為村子帶來超十萬的收益。
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一直以來是老牛基金會重點關注的議題,在氣候變化議題上實現“共同幸福”是我們的追求,未來我們愿與更多同行者一起應對氣候變化,保護人類美好家園。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