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沖洗生肉易感染病毒?先學學口腔科是如何防飛沫的
隨著新冠疫情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防護措施的關注焦點不斷發生變化。近期,一則“不能用自來水直接沖洗生肉”的新聞更是引發了大眾的熱議。甚至,人們開始以“洗了這么多年肉,居然還不會洗肉了”自嘲。
其實,“不能用自來水直接沖洗生肉”蘊含的道理,有些人早就知道了,而且一直是這樣做的!
“不能沖洗生肉”背后的道理
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雖然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但因為肉眼不可見,所以不會被人們輕易察覺。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人們對它們往往是防不勝防。
別看微生物身材小,能量卻很大。某些對健康有害的微生物一旦發威,很可能把人體的免疫系統殺的是片甲不留!比如說那個“臭名昭著”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微生物危害越來越重視,逐步掌握了一些有關微生物傳播方式的知識和預防感染的辦法。微生物的傳播方式可分3類:①接觸傳播,又可分為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前者即人體直接接觸微生物,而后者則是人體通過媒介物等間接接觸微生物;②飛沫傳播;③空氣傳播。
在微生物無所不在的世界里,生肉在未經任何“滅菌”處理(煮熟)的情況下,很可能成為以微生物載體形式存在的傳染源。在水龍頭下直接沖洗生肉,有可能因為產生噴濺而形成飛沫,由此導致微生物發生飛沫傳播。
防飛沫,口腔醫護最擅長
感染控制,一直是許多醫學診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感染控制不力,一方面會影響甚至決定醫生救治病人的結局;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的局面。所以醫學界一直嘗試采取各種辦法,避免微生物在診療過程中播散。
由于口腔診療過程的特殊性,常會用到一些高速旋轉和高頻震蕩的器械,如高速渦輪手機、潔牙機等,很容易產生噴濺,故飛沫傳播往往更為常見。為了應對飛沫傳播,口腔醫護下足了功夫。常見辦法如下:
1 “隔離”法
所謂“隔離”法,即將人體與飛沫隔離的方法,這是控制飛沫傳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如醫生戴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而病人用一次性圍巾,有利于保護醫患雙方。
2 “吸引”法
所謂“吸引”法,即將牙科用的吸引器(原理與吸塵器類似)放置于被磨削、被清潔牙齒等“手術”區域附近,磨削或清潔過程中產生的飛沫就可以被負壓吸引并收集到一起。在無法實施“隔離”法的情況下,這種辦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微生物飛沫傳播的污染范圍,有利于保護醫患雙方和診室環境。
3 “控菌”法
所謂“控菌”法,即在口腔診療操作正式開始前,請病人用具有抑“菌”或殺“菌”作用的漱口水漱口,以降低口腔內“菌”的生物活性。人的口腔是一個大“菌”庫,這里的“菌”不限于細菌,而是泛指所有的微生物。這種方法雖然不能縮小微生物飛沫傳播的污染范圍,但可以降低其污染程度,同樣有利于保護醫患雙方和診室環境。
4 “浸泡”法
這種方法常見于器械處理過程。口腔科的診療器械有一次性器械和可重復使用器械2類。可重復使用器械通常需要經過預清潔和消毒滅菌,才能被再次使用。所謂“浸泡”法,即在用毛刷對可重復使用器械進行預清潔的過程中,務必將毛刷和器械一并浸入清潔液中(保持在液面以下)。這種辦法能夠避免噴濺產生,可以達到控制微生物飛沫傳播的目的,有利于保護器械處理區環境和器械處理人員。
上述方法都是防止飛沫傳播的專業方法。
對于一塊生肉而言,如果采用自來水沖洗,可能產生噴濺。一旦上面存在致病性的微生物,很容易導致飛沫傳播。在此情況下,“隔離”法保護人容易,但保護環境不易,被污染的環境仍可能造成微生物傳播;“吸引”法則因居家環境條件有限,很難實現;“控菌”法對食物而言,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只有“浸泡”法相對可行,但用清水大家還是感覺洗不凈。疫情當前,家庭“煮”婦們的生活也是難上加難了!
本文由上海市健康委員會“醫苑新星”醫師學院核心講師富饒進行科學性把關。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