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碩果累累

媒體:原創  作者:植物園聯盟   專業號:植物園聯盟 2023-08-31 18:35:39

本文作者:余一鳴,2019年參加環境教育研究與實踐高級培訓班,現任上海自然博物館(上??萍拣^分館)展教中心網絡科普部副部長,工作及研究方向是博物館教育與文創、科學傳播。

Q1對您曾參與的培訓班,有什么難忘的回憶?

版納培訓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幾個詞:人、氛圍和民族

陳進研究員是我見過的學者型管理者領導中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之一,他身為學者的邏輯推理和總結能力體現在每一次課的開場介紹和課后總結上。可以在培訓晚上和學員一起唱歌、也會用略帶口音的英文與外籍授課老師交流、在學員分組做課題時會給出“關于這個問題我也會困惑”的共鳴,他是做自然科學研究出身,卻在版納開創了社會科學屬性的環境教育中心,他說“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是拿國家的研究經費,我們應該為在地公眾做些公益的科普和教育”,他這樣一個學術與人情味集合的立體的人,某種程度上對我來說,是他讓我更加端正且認真地對待當時的培訓。

氛圍——既有培訓班、也講整個版納植物園作為一個科研機構的氛圍。培訓班的氛圍主打一個雞血,4年過去,版納植物園號稱“黃埔軍校”的環境教育培訓班仍然是我經歷過的最“魔鬼”的訓練班,培訓內容方面,文獻閱讀、自我介紹、小組研究課題強度非常大;培訓師資上非常有格局開闊視野,臺灣環境教育劉奇璋、版納外籍研究員Richard和Kyle;接受培訓的同學,各行各業,各有不同。版納植物園的氛圍,集中體現在每天在噴泉旁的Coffee Time,各種國籍各種膚色的研究人員和學生,隨意坐在水泥臺階上,開放聊天,身處羅梭江的一座孤島,卻與整個世界鏈接,這里像是一個拋卻生活壓力的研究理想國,讓人印象深刻。

民族,是指版納傣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我在當地接觸的講解員、燒烤攤、其他小組調研對象,不少是當地的少數民族。一個世界研究水平領先的研究機構,地理及周邊居民是略顯“不發達、原生態”的少數民族,但兩者之間因為科學普及+環境教育聯系在了一起,這種感覺實在奇妙。

Q2您與同期的學員在培訓班之后,有什么進行專業交流或朋友相聚的回憶嗎?

環境教育中心的賀赫老師、培訓班同學廖鑫鳳同學,在之后都有公務出差到我的工作單位——上海自然博物館,我們也交流了近況,現在想來,也非常想念朋友們。

2019年9月5日,賀赫余一鳴合影于上海自然博物館“亞洲文會”牌匾下

2019年9月17日,培訓班同學昆植所廖鑫鳳與余一鳴合影于上海自然博物館辦公區

Q3您曾寫作或發表與培訓班有關的記述性文章或專業文章嗎?

因為在噴泉旁的Coffee Time拍到來自大阪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日本研究員的“蟲”主題口杯,讓我回到上海后,選擇崗位交叉的契機做了《國外自然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意策略》的論文綜述,大阪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本地動植物主題文創產品讓人印象深刻。

余一鳴.國外自然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創意策略[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3(3):70-79

Q4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獲得的進步或成績吧!讓您曾經的朋友們、老師們為您的進步一起歡欣鼓舞。

“公民科學家”是授課老師劉奇璋的題目,這個活動模式當時讓我很受啟發,回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后我進行了如下的模仿實踐:

探索科學傳播新理論,創新“公眾參與科學”型博物館教育活動

2016年年尾,適逢“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自博館發起“我的自然百寶箱”公眾活動,項目經費由館常規預算列支,起初承襲“展教合一”的博物館教育理念,引導公眾收藏記錄植物動物,自然博物館統一展示,17年起本人作為成員參與。

2019年起,本人廣泛調研,推進對接華東師大昆蟲學研究者,圍繞“同一種鳴蟲的鳴聲在不同地域的差異度”這一科研問題,設計推動“聽有蟲”公民科學活動,發動全國各地公眾采集迷卡斗蟋鳴聲,4個月時間超1.7萬人次公眾通過官方程序參與,共產生了2595條數據補充進上海鳴蟲聲譜數據庫,并以展覽形式展示。當年獲得“2019上海市全國科普日表揚活動”、上海市科普教育創新獎二等獎的榮譽。

次年,參加第五屆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概括出以“基于實物的體驗式學習、基于實踐的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理念、“戶外活動、線上聯結、專家介入、全民參展”的特色進行申報,本人答辯,最終在全國86家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及各類型科普主體的168個項目方案中,榮獲全場唯一一個最高獎項——特別獎。并將相關實踐形成論文發表于《中國科技教育》。

2022年,上海市揚帆計劃首次并入啟明星項目,作為啟明星培育(揚帆專項),年末,市科委例行發布“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揚帆計劃申報指南,要求申請者年齡未滿32周歲,目標是選拔和培養一批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鼓勵其進行原始創新和大膽探索,盡快成長為上??萍紕撔碌闹袌粤α俊?/p>

本人總結上述項目4年經驗,帶領團隊以“上海‘城市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ce’平臺的搭建與推廣”為題主持申報,獲得立項3年20萬資助(23YF1427900),各類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業青年人才競爭激烈,全市共599人入選。項目結合國際科學傳播理論“公民參與科學Public engagement in science”最新模式,提出以“提升上海地區公眾參與科學項目的便利”為目的,打造首個區域性公民科學項目聚合平臺,提高公眾參與度和科普活動傳播效能,形成可復制推廣的項目模式推廣至長三角科普場館,提高上??破蛰椛淞?。

2023年,立足上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聚焦“上海昆蟲物種名錄”問題,牽頭發起“上海昆蟲家譜”公民科學項目,聚合“聽見萬物”微信小程序平臺,使用人數已超3.3萬人,聯合大城小蟲工作室發布上海地區首個科學名錄——《上海昆蟲名錄2022版》,收錄物種2961種,被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上海發布采信并公布。該項目榮獲2023生態環境部全國多樣性優秀案例(全國共15個)表彰。

多年來,“我的自然百寶箱”基于“公民參與科學”的理念,以城市物種多樣性調查為主要方式,創新公眾參與科學的新模式。一是搭建“聽見萬物”小程序,打造博物館界公眾參與的物種多樣性數據收集平臺,具有音頻錄制、智能識別、隨手拍攝、物種信息收集功能。小程序收集公眾有效數據7500余份。二是采用線上線下多元教育活動形式,線上活動通過1個項目專屬網站和“聽見萬物”微信小程序,創建科普互動社區,推出系列教學視頻,線下活動有學科專家講座、工作坊、科學調查、“與科學家面對面”科學集市、展覽展示等,組織并開展戶外考察活動380余次。三是聯合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博物館等多方力量,團隊成員具備自然科學、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等多個領域策劃實踐經驗和研究基礎,參與人數突破420萬人次。2022年9月28日,《人民日報》也圍繞“我的自然百寶箱”項目發表了專欄報道《對話自然·守護自然》。

培訓班上學習的環境教育評估研究方法,一直讓我有種“拿了一柄寶劍”的感覺,但因為工作一直是策劃執行,回去之后因為人力精力所限,一直沒用到教育/科普活動的評估上。不過最近一個“我的自然百寶箱-上海昆蟲家譜公民科學活動”無意間接觸到一位參與者,是華東師大科學教育專業博士,準備共同做教育學方面的調研。

環境教育培訓班也是像我做的科普活動一樣,“埋下一顆種子”,在評職稱和考核壓力督促下,自己還是得多發論文,這時種下的種子已經在發芽。

閱讀 291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