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或被低估 世衛組織:正在科研審核
近日,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吁世衛組織更多地關注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科學家們表示,此前,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或被低估。世衛組織發言人表示,正請技術專家對信的內容進行審核。
△路透社報道截圖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239名科學家聯名公開信:空氣傳播的風險或被低估
多家外媒報道,這239名科學家發表的聯名公開信將發表在《臨床傳染病》雜志上。他們在信中表示,被感染者打噴嚏或咳嗽時釋放出的帶病毒的微小顆粒,在空氣中的停留時間可能比目前人們所認為的更長。他們稱世衛組織應該更加重視病毒在空氣中傳播的風險,建議其對此進行審查,并重新修訂新冠病毒防控指南。
此前,世衛組織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只有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給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時,可能會產生氣溶膠,進而出現空氣傳播。
然而,這些科學家認為,有(比飛沫)更小的顆粒存在,這些更小的顆粒能夠在空氣中停留更長時間,通過空氣傳播到更遠的距離,被人體吸入后造成感染。他們聲稱,有新證據表明,空氣傳播可能比飛沫傳播更值得關注。
劍橋大學醫院的傳染病顧問巴巴克·賈維德稱,病毒通過空氣傳播是有可能的,但是還沒有證據表明病毒在空氣中會停留多久。
何為空氣傳播和飛沫傳播?
△世衛組織官網截圖
世衛組織在其網站上的科學簡報中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以此為依據,世衛組織告誡,人與人之間要保持至少一米的安全距離,并且要經常洗手。
世衛組織3月底在其官網發布的報告稱,空氣傳播與飛沫傳播不同。空氣傳播指的是飛沫核內存在的微生物(通常被認為是直徑小于5微米的顆粒),會在空氣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并在超過1米的距離內傳播給其他人。
《紐約時報》稱,如果空氣傳播是新冠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那么必須采取更嚴密的防護措施。例如,即使在室內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仍要佩戴口罩,學校、養老院等地的通風系統可能需要添加新過濾器,公共場所需要使用可殺死病毒的紫外線燈等。
世衛組織:正在科研審核信的內容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截至6月29日,世衛組織在發布的預防新冠病毒傳播更新手冊中,認為所謂的“空氣傳播”只有在產生氣溶膠或小于5微米病毒液滴的環境下才有可能發生。
世衛組織發言人塔里克·亞沙雷維奇6日說:“我們已經知道這封公開信了,正讓技術專家對信的內容進行科研審查。”
世界衛生組織感染控制技術負責人貝妮代塔·阿萊格蘭齊認為,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證據沒有說服力。“特別是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們已經多次聲明,空氣傳播有可能存在,但尚無確鑿的證據支撐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