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病毒顆粒可在室內空氣中停留幾分鐘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COVID-19)顆粒可能在空中停留“幾分鐘”,這增加了避免在人口密集的室內場所的重要性。
據福克斯新聞報道,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解釋道:“初步結果顯示,攜帶病毒的氣溶膠顆粒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可能比原先認為的要長,因此避免在繁忙的室內公共場所是非常重要的。這也降低了飛沫感染的風險,而飛沫感染仍然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最近建議,在其它社交疏離措施難以維持的公共環境中,如雜貨店和藥店,應戴上布面罩。疾控中心表示,這“在顯著的社區傳播區域中”尤為重要。
這項研究是由芬蘭阿爾托大學、芬蘭氣象研究所、芬蘭VTT技術研究中心和芬蘭大學的專家進行的。
專家們研究了在打噴嚏、咳嗽甚至說話時,從呼吸道排出的細小氣溶膠顆粒物在空氣中是如何傳播的。
他們在聲明中說,“研究人員模擬了一個人在貨架之間的過道上咳嗽的情景,就像在雜貨店里發生的情況一樣,并考慮到了通風。”每個研究機構都獨立進行了模擬,但采用相同的起始條件。
研究人員都得到了相同的初步結果。
他們在聲明中解釋說:“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氣溶膠云在咳嗽者附近擴散開來,并在這個過程中稀釋。但是,這可能需要幾分鐘的時間。”
這項研究可能對新冠病毒的傳播產生重大影響。
阿爾托大學助理教授維爾武里寧(Ville Vuorinen)在聲明中解釋道:“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可能會咳嗽后走開,但隨后留下攜帶新冠病毒的極小氣溶膠顆粒。這些顆粒物可能最終進入附近其他人的呼吸道。”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模擬了小于20微米的氣溶膠顆粒在空氣中的流動,并指出干咳的顆粒大小通常小于15微米。
他們在聲明中說:“這種尺寸的極小顆粒不會沉到地面,而是在氣流中移動,或漂浮在同一個地方。”
研究中使用了芬蘭技術信息科學技術中心CSC的超級計算機和3D可視化技術。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促使全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另一項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說,“當我們進入春季時,我們可能會從這種流行病中得到一些喘息的機會,盡管這取決于室內環境的適應狀況。雖然社交疏離措施的有效性顯然在對抗新冠病毒(COVID-19)的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學家們也在關注著從冬季到春季、到夏季室內相對濕度的變化。”
耶魯大學科學家的研究于3月23日發表在《病毒學年度評論》雜志上。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