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丨鈍鋸鰩(Knifetooth sawfish)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目:鋸鰩目Pristiformes
科:鋸鰩科Pristidae
屬:鈍鋸鰩屬Anoxypristis
種:鈍鋸鰩P.cuspidatus
物種概述Summary
中文名:鈍鋸鰩(拼音:dùnjùyáo)
英文名:Knifetoothsawfish
學名:Anoxypristiscuspidatus(Latham,1794)
鈍鋸鰩,別名尖齒鋸鰩、窄鋸鰩,鋸鰩科鋸鰩屬的一種分布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為極度瀕危物種,被稱為魚類活化石。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列為:瀕危(EN)
《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
命名者:Latham,1794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鋸鰩科
經濟性:是
科號科名:F044Pristidae
▲鈍鋸鰩腹部
食用魚類:否
最大體長:470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鈍鋸鮫、劍沙、尖齒鋸鰩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臺灣分布:北部
模式種產地:印度馬拉巴
同種異名:Anoxypristiscuspidate,Anoxypristiscuspidatus,Pristiscuspidata,Pristiscuspidatus,Squalussemisagittatus。
▲鈍鋸鰩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標本記錄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鈍鋸鰩體延長而平扁,背面稍圓凸,腹面平坦;頭平扁,三角形;尾寬大,向后細小,下側具一皮褶,至腹鰭后面深達尾鰭下葉上面。眼上側位,橢圓形,眼球上部連于皮上,不能轉動,下眼瞼具瞬褶。噴水孔中大,卵圓形,斜位于眼之后方,適在于口角之上。吻平扁,狹長,劍狀突出,前部稍狹,前端圓鈍,吻齒21-26對,右邊可能多一個。吻堅硬,具3-5條鈣化軟骨。鼻孔狹長,斜側位,約于眼徑,或鼻間隔相等;前鼻瓣前部具一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外側,具一扁狹薄膜。鼻間隔頗寬,約等于鼻孔與口的距離。口寬,橫列;上唇則細小,下唇則不發達。牙細小而多,平扁光滑,鋪石式排列,上下頷同行;口內在上頷牙帶的后方,有一很寬顎膜,其后緣細裂,中間部分凹入。鰓孔五個,頭小,斜裂于頭之后部腹面上,在胸鰭前部內側。背鰭兩個,無硬棘;形狀和大小相同,前緣圓凸,后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凸。第一背鰭起點在于腹鰭基底后端上方,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的距離比第二背鰭基底長約大二倍,起點具尾基比具第一背鰭稍近。尾鰭短寬,上下葉都頗發達,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尾部無缺刻,腹鰭比背鰭稍小,后緣稍凹入,內角稍尖凸。胸鰭頗大,外角圓鈍,后緣為凹,內角尖凸,基底深達第一鰓孔前面。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胸鰭和腹鰭前緣白色;背面肩上具一淺白色橫條。體光滑或具稀疏細鱗;鰭的前緣和上部具細小鱗片。(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水族館飼養的鈍鋸鰩
棲所生態 Ecology
底棲型,食小魚與甲殼動物。卵胎生。
▲鈍鋸鰩正視
生態習性 EcologicalHabit
鈍鋸鰩分布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底棲,常出入于港灣、河口,有時可上溯江河相當遠的距離,已知有些生活和產卵于尼加拉瓜湖中。鋸鰩行動滯緩,常潛伏泥沙上,用吻鋸掘土覓食,主要捕食魚類、甲殼類或其他無脊椎動物,偶爾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鰭。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紅海、印度洋、印尼和中國南海以及東海南部等,模式種產地在印度馬拉巴。
漁業利用Fishing
罕見魚種,肉質佳,鋸狀吻部通常會被制成干燥品存放,具有商業價值。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生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任何非法捕殺、販賣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都將受到法律制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