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丹江口庫周石漠化地區生態恢復示范項目種植啟動
種植現場 來源:TNC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自2019年啟動河南丹江濕地保護項目以來,一直將石漠化植被恢復作為工作重點之一。2021年伊始,中國TNC聯合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共同啟動丹江口庫周石漠化地區近自然生態恢復技術示范項目,秉承近自然造林原則,選用當地喬、灌木樹種,計劃在淅川縣大石橋鄉丹江口水庫北側石漠化區域恢復近60畝山地植被。3月3日,中國TNC組織當地社區居民20余人參與植樹工作,用一周左右時間在當地石漠化山地上共種植各類樹木5000余株。
長期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開墾造成丹江口水庫庫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出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裸露,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淹沒區和渠首所在地——河南淅川縣石漠化最為嚴重。目前該縣石漠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 26.4%,且呈加速發展趨勢。石漠化地區土壤侵蝕嚴重,土壤侵蝕模數高達3500 t/(km2·a)(每年每平方公里發生土壤侵蝕的侵蝕量為3500噸)。
石漠化不僅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質及供水安全造成嚴重影響。通過恢復庫周石漠化山地植被,可在有效維護丹江口庫區及周邊生態平衡的同時,減少水土流失對庫區帶來的地質隱患,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以及恢復當地生物多樣性。因此,丹江口庫周石漠化區域的植被恢復備受社會各界及相關政府部門的關注。
種植現場 來源:TNC
為更好地起到項目示范作用,經中國TNC與武漢植物園工作人員多次踏查,選擇的項目地涵蓋多種輕、重度等不同石漠化程度山地,并依據其實際立地條件設計造林樹種或使用播種造林的方法促進更新。比如,針對土質保存較好的退耕梯田,適當加大當地典型的地帶性植被栓皮櫟、女貞的種植比例;針對石漠化嚴重、土壤相對瘠薄的坡地,更多地選用側柏、香椿等先鋒樹種,確保種植植株盡早定居;為充分利用先鋒植物的護理作用,在當地典型的側柏稀林地內補植栓皮櫟等自然演替中后期樹種,促進其向自然森林狀態演替。在此基礎上,為加快荒山綠化,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混交黃櫨、花椒等灌木樹種約700株。
項目地現場 來源:TNC
未來3—4年內,項目組將在項目區種植范圍內逐步開展植被及土壤監測,探索當地不同立地條件下近自然生態修復的植物優化組合或其他關鍵技術。這些關鍵技術示范將集中于適當的人為干預措施,破除生態恢復的限制因子,激發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扭轉退化趨勢,加速正向演替進程,從而建立起健康的生態系統,最終構建近自然生態恢復技術體系并開展相應示范,服務于庫周及其他地區的石漠化綜合治理。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