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排毒時間較長 排毒部位多樣化
最新研究!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排毒時間較長 排毒部位多樣化
檢測人員使用離心機進行核酸提取工作。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中新社廣州7月8日電 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8日發布消息稱,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指導下,該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與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所、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合作,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患者和輕癥患者)與病毒排毒特征和抗體反應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和群體差異,為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和救治提供指導信息。
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認為,闡明新冠患者體液免疫應答特征,對解析新冠病毒致病機制,指導臨床診治,開發應急救治抗體和疫苗,從而降低新冠肺炎發病率、重癥化率和死亡率具有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臨床研究雜志》。
上述研究分析輕、重癥新冠患者的病毒排毒和抗體誘導情況,研究發現大部分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患者表現出較長排毒時間(20天-40天),且排毒部位多樣化(呼吸道樣品、糞便、尿液、血液等),而輕癥患者排毒一般僅局限于呼吸道樣品,且10天后基本檢測不到病毒;輕、重癥患者均可以誘導較強的病毒特異性IgG反應,但輕癥患者產生的IgM反應普遍較低,提示輕癥患者IgM為主的血清學診斷要注意假陰性情況;進一步研究發現,重癥患者的尿液、痰液、胸水等樣品中檢測到較高病毒特異性抗體,暗示重癥患者存在多器官損傷,可作為重癥標志物,為臨床醫生診治提供參考。
研究還發現輕、重癥患者體內在發病后均可以誘導高水平的中和抗體;SARS病毒與新冠病毒存在明顯的雙向交叉抗體,但SARS病毒康復者血漿對新冠病毒沒有明顯的中和作用,表明SARS康復者不一定對新冠病毒感染具有免疫保護;此外,也發現不同的病毒免疫蛋白誘導抗體水平在發病早期有一定的差異,需要選擇合適的免疫蛋白檢測。
研究也顯示,新冠病毒與MERS病毒沒有明顯的交叉反應,排除了血清學診斷將MERS患者與新冠感染混淆的可能性,對中東地區同時流行兩種高致病冠狀病毒的國家,具有鑒別診斷意義。(完)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