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桃花源做志愿者--左青蘭
我叫左青蘭,因為父母都從事自然保護工作,所以我第一次走進保護區是3歲,至今已15年。
我七歲的時候在桃花源老河溝保護地
那時候老河溝保護地一歲,比我小
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始終不知道“保護”究竟是什么……
問題的起點
3歲走進白馬雪山,5歲在崇左第一次與白頭葉猴相遇,7歲兩次踏入如今桃花源基金會的老河溝保護地……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并沒有對這些經歷有多么深刻的印象。對當時的我來說,腳下的山路只是一條難走的路,野外環繞著我的白頭葉猴群和在猴山的猴群也并無兩樣。
走進桃花源
隨年齡增長,我逐漸開始向往去到保護區,那里遠離城市的喧囂,有新鮮的空氣和秀麗的風景。在我的視角中,保護區更像一個沒有游客吵鬧的旅游景點,日常巡護也像是休閑的徒步登山。一次偶然的邂逅,讓我改變了想法。第三次走桃花源老河溝的巡護路線,下山途中,前方的隊伍突然停下,隨著巡護員的手指方向望去,一只羚牛赫然出現在眼前。原本背對著我們的它聽到聲響后轉身看過來,它望著我,我注視著它,這樣持續半分鐘后,它一躍跳入林中,消失在我的視野里。“太酷了,羚牛欸!比我想象中大多了!”返途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并暗暗下定決心,下一次一定要第一個發現它。隨后的幾年中,我走進了桃花源基金會更多保護地:在江山雪嶺穿密叢、過小河,在老河溝測量可能死于墜落的小麂的身體數據,在太陽坪偶遇野豬、發現巫山巴鯢……我開始刻意留意巡護路途中的動物痕跡與附近草叢悉悉窣窣的響動,哪怕只是一對腳印,或是樹上蹭下的毛發都能讓我激動不已。一顆保護的種子在我心中埋下,想法很單純:我想保護動物,我想讓它們多起來,我想在每次上山的時候都能遇見它們。
感受
想法一直停留在“想”的層面,如何保護?桃花源的三門功課“上山,下鄉,掃廁所”在我耳邊縈繞了多年,但什么是“下鄉”,如何“下鄉”,又為什么要“掃廁所”?我也說不上來。步入高中的第一年,我在桃花源九龍峰保護地得到了答案。在九龍峰,我參與了“下鄉”,也就是走訪村民的工作。無論是走訪前的行前會議和復盤,還是真正走訪時巡護員們與村民日常的交流,都讓我對保護有了全新的認識:保護并不是簡單地將人與保護區分隔開,而是要通過溝通使村民認識到保護是什么,并通過培訓生態導賞員等方式保證村民正常的生產生活,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這也需要我們平等地走近村民,與他們建立良好且相互信任的關系,而非居高臨下的警示。我們保護的不僅是保護區內的一草一木,還有周邊村民的“錢袋子”。
感受
“掃廁所”曾是我最不理解的一門功課,怎么想都無法把“掃廁所”和“保護”建立起聯系來。其名雖為“掃廁所”,卻不止掃廁所,泛指每日的日常打掃。為什么要每天打掃,這又和保護工作有什么關系?這實在是讓我摸不到頭腦。在九龍峰,我恰巧被分配到了衛生間的打掃工作。也許是被大家一起勞動的氛圍所影響,我也投入到打掃廁所的工作中。門縫、窗臺、墻角,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甚至打開了手機閃光燈檢查是否有沒有擦拭干凈的地方。這也讓我漸漸明白,打掃衛生這樣的小事也需要一絲不茍的態度,而這種態度也正是保護工作中需要的。
我在桃花源九龍峰保護地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基地的廁所掃的干干凈凈
桃花源九龍峰保護地夜觀看到的武夷湍蛙
黑麗翅蜻
在桃花源做志愿者的經歷也在逐漸影響著我的生活,我開始關注身邊的鳥類,又從鳥類逐漸拓展到了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與植物,成為了一名將將入門的自然觀察者。期待著下次我能夠帶著更多對自然的了解與桃花源再見。
加入桃花源或者成為志愿者請投簡歷到??
zx@pfi.org.cn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