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湖科普小課堂:鳥類科普之鵪鶉


它體小而滾圓,常成對活動。除遷徙時外,一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叫聲為響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由于大量人工養殖,它經常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提起名字大家都知道它。這就是本期的科普主角—鵪鶉。
•學 名 :Coturnixcoturnix
•俗 名 :鶉鳥、宛鶉、奔鶉
•特 征 :鵪鶉(ān chún)是雉科中體形較小的一種。成體體重為66~118g,體長148~182mm,尾長約46mm。
雄性成鳥(夏羽):額部幾全為栗黃色頭頂、枕部和后頸黑褐色,羽端深栗黃色;中央具一條狹窄的白色冠紋。眉紋白色,從前額后達頸部;眼圈,眼先和頰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為淺的黃栗色,具黃白色羽干紋;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兩端尖的淺黃色羽干紋;內外翈具黃褐色波狀細橫斑;肩羽亦然。兩翅大部為帶淡黃的橄欖色,雜以黃白色橫斑;第一初級飛羽外翈狹,緣以淡黃色,其它初級飛羽的外翈均具淺赤褐色波狀橫斑;次級飛羽的內外翈亦具同色橫斑,向內轉淺。尾羽黑褐色,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具白而略帶淺黃色的羽干紋和羽緣,并具赤褐色橫斑。頦、喉和頸的前部赤褐色,頰部和眼先的赤褐色連在一起;從頸部開始,伸出一個黑褐寬條,沿中線至喉部中央,擴大成黑褐色錨狀紋,兩側向上延伸,幾與耳羽連接。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頸側和胸側黑褐,雜以栗褐色,并具明顯的白色羽干紋;兩脅栗褐,雜以黑色,具更寬的白色羽干紋;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虹膜紅褐色;嘴角藍色;跗蹠部淡黃色。
雄性成鳥(冬羽):從頭頂至后頸前部,栗黃色羽緣較夏羽為寬,黑褐色大都被遮蓋著。背部前為淺黃褐色,向后大都黑褐色,黃白色羽干紋較夏羽發達;翅和尾的羽色幾與夏羽相同。頦及喉部上方的羽片變長,末端變尖;此兩部的羽片白色,雜以栗色;頦及喉部中央具一個不明顯的褐色錨狀紋,兩側翹起部分轉為黑褐色,直達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頸與上胸交界處有一淺栗黃色圈(中央約6mm寬);上胸淺黃色;具白色羽干紋。兩脅白,雜以栗黃色的寬闊縱紋,并具黑褐和淺黃色相間的橫斑;腹白色。
雌性成鳥(夏羽):與雄鳥冬羽相近似,但頦和喉的羽不變長,羽端圓形,淺灰黃色;頸側亦淺灰黃色,羽端黑色;上胸黃褐色,具左右并排的黑斑,或連成黑色縱斑塊。雌性成鳥(冬羽):與雌鳥夏羽相近似,但頦和喉上方的羽片變長,羽端變尖,亦淺黃色。背部黃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而沾栗褐色。胸側和脅部黃褐色增多,具寬闊的白色羽干紋,黑褐色幾乎消退。




•繁殖方式: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喜歡在水邊草地上營巢,有時在灌木叢下作窩,巢構造簡單,一般在地上挖一淺坑,鋪上細草或植物技葉等,巢內墊物厚約1.5cm,很松軟,直徑約10cm,產蛋7~14個,卵呈黃褐色。具褐色斑塊,蛋平均大小為 30×24mm。


•分布范圍:野生鵪鶉在中國分布于東北、新疆,遷徙遍全國。野生鵪鶉分布廣泛。四川省產地有:成都、重慶、涪陵、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省的嘉祥賈橋村、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臺灣等省區也有分布。中國1952年以來,引進鵪鶉家養品種,現已在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省、山東、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臺灣等省區均有養殖。
•保護級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