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回看 | 關于生態環保,代表委員們關注了什么?
導 讀
2024年全國日前兩會閉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重點任務之一,具體工作目標包括: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在全國兩會上,圍繞上述三個目標中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綠色低碳供應鏈、碳足跡管理等生態與保護熱點議題,代表委員們提交了諸多富有洞見和實踐價值的議案提案。
目標一: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圍繞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深入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固體廢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組織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加強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充分調動各方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楊智建議,完善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他認為,要統籌推進橫向生態補償在長江全流域實現全覆蓋,促進長江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調統一和資源共享共治。盡快出臺《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細化規范《長江保護法》中規定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的內容。鼓勵地方結合本地實際,對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進行立法。
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還紛紛為洞庭湖生態治理發聲。全體住湘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建議將洞庭湖區作為三峽后續工作長效扶持重點區域,增大資金投入力度,系統解決河道崩岸、供水灌溉、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等問題,科學改善江湖關系,提升洞庭湖水安全保障,復蘇洞庭湖生態環境。
鄱陽湖江豚巡護隊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生物多樣性喪失也被認為是全球面臨的三大環境危機之一。2024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 年),明確我國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以及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等 4 個優先領域和相關優先行動。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普陀區副區長王玨在提案中建議,優先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生態恢復技術規程建設,為生物多樣性工作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加強海洋特別是南海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完善生物多樣性惠益分享機制,滿足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蘇州市委副主委宋青也建議,國家層面加快推進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工作,推動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更快進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目標二: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圍繞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重點領域節能節水改造。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
我國廢塑治理和再利用至今仍在艱難攻堅,而以塑料制品為代表的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循環利用不足,同樣令人擔憂。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塑料循環回收體系、制度機制建設以及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議題紛紛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建議,建立與化學循環相匹配的廢塑料回收體系,加快改革和完善現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把低值塑料廢棄物作為低值可回收物,在城鄉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環節增設廢塑料專用回收箱(桶),建設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選中心,將低值廢塑料從生活垃圾中分選出來,并交由化學循環企業加以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原副主席高小玫建議,切實推進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PR)制度(以下簡稱EPR),總結各類EPR推行方案實踐,加大對制度執行的監督,探索制度實施有效的市場模式。借鑒先進完善制度,明確塑料包裝物(含家用化學品)、快遞包裝實施EPR;從產品鏈條上所有利益相關者著眼,研究將塑料產品用量大的電商平臺納入“生產者”主體,承擔相應責任。重視媒體對EPR的傳播,放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善行的社會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海文在提案中呼吁加強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在國家層面,盡快建立陸海統籌的塑料污染治理法律體系和管理體系;在行業層面,盡快推動塑料相關行業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在社會和個人層面,倡導從我做起,培育全社會形成綠色減塑的健康消費和生活方式。
海洋垃圾
建設制造業綠色低碳供應鏈不僅有利于推動我國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還有助于我國企業積極應對國家綠色貿易壁壘、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新興產業。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建議,要加快建立制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推動國際銜接與互認;支持打造綠色數字化供應鏈系統;探索建立綠色電力全國交易機制,促進鏈主企業引領供應鏈綠色轉型。
目標三: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圍繞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發展新型儲能,促進綠電使用和國際互認,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作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多位代表委員圍繞加快碳排放數據體系建設、推進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完善全國碳市場等議題提交了相關議案和提案,成為兩會期間雙碳領域關注的熱點議題。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建議結合全國碳市場的需求,盡快增加CCER方法學的發布數量,盡快增加發布如草地碳匯、充電樁綠電、光儲充、綠氫等多個種類的CCER方法學,推進CCER方法學覆蓋更多行業和領域的碳減排項目,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碳減排需求。他還建議,設立國家級碳普惠管理和交易平臺。同時,積極鼓勵民間市場主體參與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構建一個更加完善、活躍的碳市場體系。
與此同時,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需要大量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的專業人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建議:政府應該加快制定雙碳產業政策和細化標準,系統規劃人才培養;教育領域應增設雙碳相關專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編寫高質量教材,培育優秀師資;創新高校教育模式,對接產業需求;高校應建設綠色校園,推廣低碳理念和節能技術;構建精準就業服務體系,鼓勵職業院校、企業和全社會共同參與人才培養。
中國式現代化是“天藍地綠水清”的壯美畫卷,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國家重視,代表委員們獻策跟進,讓我們期待議案提案中那些愿景在未來成為現實,期待人與自然更好地和諧共生。
濱海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湛江紅樹林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