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漁網回收利用,守護海洋“活化石”
鱟在地球上已存在 4.85 億年之久,早于恐龍和原始魚類,是極為珍貴的“活化石生物”。硇洲島周邊海域分布著中華鱟、圓尾鱟、中華白海豚、印太江豚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其中中華鱟被稱為珍貴的“活化石”,在地球上生存已逾4.85億年。然而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國海域的中華鱟資源急劇下降,尤其在東南沿海許多曾經隨處可見中華鱟的海域,近十 多年來中華鱟已罕見蹤跡,鱟資源面臨枯竭。從中國藥品試劑行業對鱟試劑的剛性需求考慮,中華鱟完全可以被列入國家重要戰略生物資源,其種群亟待搶救、復育和保護。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支持下,廣東海洋協會聯合湛江市黑石嶼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自2024年起在硇洲島實施社區參與式廢棄漁網回收及鱟保護項目。硇洲島位于廣東省湛江市東南約40公里處,是典型的傳統海島漁業社區,約一半人口為以漁業捕撈為生的漁民家庭,對當地瀕危珍稀海洋生物的生存有著直接影響。近年來,因兼捕、非法捕撈及非法食用等威脅,加之漁具高替換率帶來的大量廢棄漁具,這些物種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在梭子蟹捕撈作業中,中華鱟常被流刺網纏繞,若不能及時放歸海洋,易因日曬脫水死亡;而廢棄漁具若不及時回收處理,則會造成海洋垃圾增加,并對包括鱟在內的眾多生物構成威脅。本項目由社會組織、科研機構和當地管理部門共同建設,旨在建立廢棄漁網回收隊伍,進行環境教育和培訓,促進可持續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通過調查和培訓,提高社區對環保和鱟保護的認識,同時回收和分類廢棄漁網,促進漁業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在社區共建方面,項目以西埠村為重點,面向社區兒童、漁民及當地居民開展海洋生物與保護知識培訓,旨在激發和培育社區內生的保護力量,促進可持續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項目團隊開發了五套貼合當地漁民社區的課程:《漁村鄉土課程(認識漁村的神明)》、《海邊鳥兒——白臉鸻的故事》、《硇洲島菜市場課程》、《鱟課堂》和《漁村的臺風》。期間共舉辦了14場活動,包括7場漁村鄉土課堂(制作傳統油角、西埠村的漁具、認識西埠村的神明、臺風課程 芋圓美食手作、菜市場課程、釣魚課程、“我島,我村,我家”分享課程)、6場海洋類自然科普活動(螃蟹標本課程、白臉鸻的故事、鱟課堂3場、海洋生物圖片展覽及科普問答課堂)以及1次外出參觀廣東海洋大學水生博物館。累計參與兒童288人次,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對本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認知和文化自信。
在漁民參與與公眾宣傳方面,項目邀請廈門大學王利兵教授為西埠村18位漁民開展線下漁民專家大課堂,分享不同地區的漁業生產現狀,分析政策對小型漁業的影響,探討可持續發展建議。同時,項目舉辦了一場“零廢棄島嶼”線上線下沙龍,邀請海知趣創始人劉永龍、千島海洋環保公益發展中心、灘滸村黨支部書記范方橋及西埠村漁民等參與,共34人(線下23人,線上11人)探討零廢棄島嶼建設。項目還組織漁民、游客和志愿者共173人開展6場清灘行動,累計清理垃圾623.3公斤;并聯合漁村婦女兒童在漁民家中將兼捕的鱟放回大海,共同守護鱟301只。
在廢棄漁網回收方面,2024年初,項目團隊走訪西埠村、煙雨樓等重點漁民,并拜訪硇洲島海洋生態市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硇洲島農業農村辦公室、漁政管理支隊、南港村民委員會等單位。在充分調研基礎上,設計了30道題的調查問卷,并于2024年下半年以紙質和網絡兩種方式,對西埠村、煙雨樓等28個自然村共500個家庭(涵蓋漁民與非漁民)進行問卷調查,形成23000字的調研報告。結果顯示,423名受訪漁民中僅8.8%愿意參與廢棄漁網回收志愿小組,51.6%持觀望態度。
項目的下一步的主要目標是完成社區共建的6場社區兒童社課堂、2場清灘活動、2場漁民大課堂;把分散在自家修復漁網或者自行堆放漁網的漁民和漁網回收鏈條上各個環節的人員集中起來,組織成一支回收隊伍,組織2場廢棄漁網回收培訓班,優化回收的廢棄漁網種類和技術,實現廢棄漁網回收1噸,與漁民一起完成廢棄漁網回收后的材料創意設計,并通過相關工廠完成制作T-shirt和宣傳環保袋,形成一個典型的廢棄漁網回收案例。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