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雙向奔赴”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雙向奔赴”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采訪見聞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達7群42只,現有棲息地面積至少擴大了4000畝;在尖峰嶺片區,紅外相機連續拍攝到中華穿山甲,護林員頻頻發現穿山甲洞穴;白沙縣南開鄉原高峰村位于鸚哥嶺片區腹地,全村居民整體搬遷至白沙縣城附近的牙叉鎮新高峰村后,人均年收入從搬遷前2300元增至2.7萬元;在局省共建機制下,編制并實施生態保護修復、交通基礎設施、生態旅游、自然教育4個專項規劃,為國家公園保護與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保護發展動能愈加強勁……
海南省委、省政府將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確定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12個先導性項目之一和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的標志性工程之首,舉全省之力,高位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創新打造國家公園建設的海南樣板。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這是一場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雙向奔赴”。
生態保護扎實開展
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旗艦物種和重要的生態指示種,霸王嶺目前是其唯一分布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副局長鐘育飛介紹,為擴大海南長臂猿的家園,霸王嶺分局修復提升棲息地質量,補植海南長臂猿喜食的鄉土樹種,如高山榕、重陽木等,在公路、河流、山谷等阻隔地帶為其建立28處繩索廊道,種植高大喬木樹種,幫助海南長臂猿在相互割裂的棲息地間自由行動。
為保護旗艦物種,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組建了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并出臺相關規劃加快棲息地修復,通過自然恢復、人工輔助修復、補種海南長臂猿喜食植物等措施,已修復棲息地4600多畝,將海南長臂猿現有棲息地斧頭嶺和黑嶺、雅加大嶺等潛在適宜棲息地連接起來,為種群擴散創造條件。
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海南長臂猿棲息地面積至少擴大了4000畝。最新監測結果顯示,目前,種群數量從2019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時4群30只已增至7群42只,種群數量穩步增加。
旗艦物種之外,還編制《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優先保護物種名錄》,明確了國家公園物種優先保護對象。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共發現新物種75種,其中真菌53種、植物18種、動物4種。圓鼻巨蜥、中華穿山甲等一些昔日曾經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開始重現家園。”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總工程師周亞東說。
“這個洞寬16厘米、高10厘米、深1米多,是覓食洞,不是生活洞。穿山甲在這里吃掉螞蟻后,就轉移到別處去了。我曾經遇見過生活洞穴,用尺子探測,洞深5米多。”在尖峰嶺分局南崖管護站密林深處,護林員劉大業向記者講述他的經歷。
在10月的一次巡護中,他發現了這個穿山甲洞穴。據介紹,今年,他已多次發現穿山甲蹤跡。他的同事告訴記者,一次雨天在山路行走時,不經意間發現居然有一只穿山甲就在腳邊。“2020年分局布設野外紅外相機以來,每年多次拍到中華穿山甲已是常態。”劉大業說。
各類野生動物重新被發現,珍稀物種重現熱帶雨林,是國家公園設立以來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的具體體現。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面積4269平方公里,約占海南島陸域國土面積1/8。國家公園是全島生態制高點,是海南島的“水塔”,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主要江河均發源于此。
為進一步提升森林質量,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大力實施人工林改造,人工林處置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基本完成人工林處置一期工作,共處置人工林22.89萬畝,其中涉及贖買16.7萬畝、劃轉6.19萬畝。在全省,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范圍內共有人工林123.5萬畝,計劃分10年投資約23億元,對其中95.03萬畝進行處置。
“坡壘、青梅、海南粗榧等喬木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標志性樹種,其生態價值遠高于松樹、桉樹、橡膠樹等。提升雨林生態品質,采取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模式,實施人工林改造,促進森林正向演替,將有效維持熱帶自然生境原真性和植被類型、物種組成和旗艦物種的完整性。”鸚哥嶺分局局長李大江說。
目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系統修復規劃(2022—2030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系統修復示范建設方案》已編制完成,制訂全面修復計劃,明確生態修復方向和修復方式,為豐富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提供強勁保障。
同時,通過局省協同高位推動,海南省政府和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6年)》,按照3個年度分解為52項具體的重點工作,并配套印發《海南長臂猿種群保護與恢復行動計劃》《共建長臂猿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工作方案》,明確共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和旗艦物種保護。
生態富民產業興旺
水滿鄉位于五指山熱帶雨林核心區域。在全鄉,毛納村的綠色發展廣受社會關注。
來到村莊旅游中心,由毛竹搭建的黎族特色建筑船屋令人驚嘆,黎族織錦等豐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元素同樣令人著迷。作為黎族村落,毛納村被熱帶雨林環抱,緯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熱帶雨林云霧茶葉產區。依托國家公園生態環境資源,五指山大葉茶已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產業。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每當紅托竹蓀種植季節,村民們著手修整菌菜輪作基地大棚,準備種植菌菇。村邊的橡膠樹林下,特色經濟作物斑斕長勢旺盛。
4年前,全村118戶村民從位于鸚哥嶺腹地的南開鄉原高峰村整村搬遷至牙叉鎮附近,住進了政府提供的安置房,開啟了新生活。
生態搬遷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任務和標志性工程。2019年,國家公園生態搬遷計劃啟動,分兩批對全省4個市縣位于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的村莊進行整村易地搬遷。截至目前,除五指山市4戶尚未搬遷外,核心保護區涉及455戶1931人已全部簽訂搬遷協議并遷出,搬遷比例達99%。
在推進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生態移民搬遷中,海南開創了農村集體土地與農墾農場國有土地等價置換的模式,成功探索出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互促模式,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標。
新高峰村黨支部書記符志明介紹,整村搬遷后,原來集體土地與國有橡膠林進行土地置換,按照人均10畝標準,在村居新址附近為村民補償共計約5000畝橡膠林,還采取“政府 企業 村集體 農戶”模式,動員村民投工投勞共同發展菌菜輪作產業。
“2023年,食用菌項目為村集體創收23.13萬元,提供用工3600多人次,村民務工收入近55萬元。政府還提供安置房,每戶兩層小樓,共100多平方米。這一系列政策措施讓大家都很安心,綠水青山得到了保護。”符志明說。
國家公園,共建共享。為提高國家公園周邊居民綠色生產能力,國家公園涉及的各市縣除了給予青苗補償、提供安置房、公益崗等,還因地制宜出臺方案,解決農戶就業問題。
王進友家住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在生產之余,還擔任生態護林員,每月能增加收入將近1000元。全省共設置生態公益管護崗位2100多個,解決國家公園范圍內及周邊群眾就業問題,提升園區居民獲得感。
借助國家公園品牌優勢,各地轉變發展思路,由資源消耗型向綠色可持續方向轉變。
昌江縣王下鄉推出“黎花里”文旅品牌,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鄉。2023年春節期間,王下鄉累計接待游客59489人次,旅游收入107.3萬元,民宿入住率96%以上,農家樂每戶日均營業額2萬多元。
五指山市“永訓村生態立體循環農業:生在雨林的生態致富路”項目成為海南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以毛納村為代表,五指山市在國家公園周邊建成一批鄉村旅游點和鄉村民宿,成功創建2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一季度累計接待游客總數同比增長40.4%,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通過積極培育生態旅游、康養等新業態,毛納村、王下鄉等已成為海南鄉村振興樣板。
發展動能愈加強勁
李大江認為,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并不是唯一,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并不矛盾。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努力以高水平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雙向奔赴”。
作為海南島海拔最高的鄉鎮,水滿鄉86.56%的面積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依托國家公園,水滿鄉挖掘生態旅游、大葉茶等優質資源,打造黎族苗族“三月三”袍隆扣祭祀大典、雨林音樂節、雨林服裝秀、早春茶開采節等文體旅游品牌,有效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境內的亞泰雨林酒店將酒店價格與周邊生態環境要素相關聯,成為全省第一家實行生態價的酒店。
2024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萬元,先后獲得“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海南十大風情小鎮”等榮譽。
水滿鄉是依托國家公園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的典型。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創新機制,促進“兩山”轉化,是全國首個完成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國家公園,已連續4年開展GEP核算。國家公園2022年度GEP為2080.40億元,較2019年度增加35.27億元,2023年度國家公園GEP核算工作已基本啟動。目前,正在開展核算成果轉化應用研究。
為推進綠色發展,已初步完成《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產品目錄清單》,開展推動國家公園社區綠色轉型發展專題研究。
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和服務基地建設是國家公園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截至目前,水滿鄉服務基地建設已編制項目可研報告并辦理用地手續,尖峰嶺、霸王嶺、鸚哥嶺已完成概念性規劃。
今年,編制并印發實施生態保護修復、交通基礎設施、生態旅游、自然教育4個專項規劃,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保護與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同步推進環國家公園相關規劃編制工作,環國家公園旅游公路、環國家公園綠色產業發展帶、環國家公園帶旅游產品體系規劃等綠色發展重點項目正加快推進,優化國家公園周邊區域旅游資源開發。
周亞東表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設置方案尚未獲批,各管理分局仍為事業單位性質,科研支撐保障缺乏,國家公園及周邊社區產業以傳統種植業為主,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等新業態發展基礎較弱等,都是面臨的困難。下一步,將重點從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強化科研支撐、加強科普宣教等方面,持續用力,高質量高水平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曹云)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