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丨花點魟(Reticulate whipray)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目:燕魟目Myliobatiformes
科:魟科Dasyatidae
屬:魟屬Dasyatis
種:花點魟D.uarnak
物種概述Summary
中文名:花點魟(拼音:huādiǎnhóng)
英文名:Reticulatewhipray
學名:Dasyatisuarnak(Forsskål,1775)
花點魟為魟科魟屬的魚類。分布于紅海、印度洋、南洋群島、印度尼西亞以及南海和東海南部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阿拉伯。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列為:未予評估(NE)
▲花點魟線描圖,作者:李文亮呂少屏路安民
命名者:(Forsskål,1775)
棲息深度:5-50公尺
中文名:花點窄尾魟
有毒魚類:是
科中文名:魟科
經濟性:否
▲花點魟標本
科號科名:F055Dasyatidae
食用魚類:是
最大體長:200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豹紋窄尾魟、魴仔、豹紋魟、花點魟、魟仔(臺東)、花魴(澎湖)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臺灣分布:東部、西南部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紅海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體盤菱形,前緣微凹,與吻端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1-1.2倍,最寬處在體盤的中部。吻頗尖,相當突出;吻長等于體盤長的1/4,比眼間隔大約2倍。眼頗小,稍突出,眼徑約與噴水孔稍小。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5-2.7倍。口底乳突4-7個,中部3個中的左右旁邊2個最明顯,最中央的乳突細小或消失;最外側的2個存在,但小型,而內側2個細小或消失。尾細長,為體盤長的3倍馀;背及腹側面之皮褶完全消失;尾刺1枚。幼體背部中央自鰓區到肩帶區有一小群圓錐形小棘,中央一列較大,且為黃色;成魚之小棘分佈擴大,甚至整個尾部都有棘。幼魚體背面白色而佈滿黑點,隨成長而漸呈灰色,但仍佈滿黑點,成魚則呈淡褐色,且黑點擴大成豹紋斑或云狀斑紋;腹面淡白,邊區褐色;尾部具黑白相間之色環,延伸至尾部末端。Himanturauarnak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Ecology
底棲性魚類,是最大型魟魚之一。一般大多活動于沿岸的沙泥底海域,亦常隨著高潮時而進入河口區或更淺的潟湖區,甚至也可被發現于珊瑚礁區的沙泥地。活動深度在5-50公尺間。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小魚、底棲蝦蟹、蠕蟲及水母等為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澳大利亞達爾文附近的海灘上喂養的兩條花點魟和其他魚類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地中海東部(經由蘇伊士運河)到非洲南部,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臺灣,南至澳洲。臺灣分布于東部及溪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Fisheryuse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及延繩釣等。肉可食用,但具腥味,非重要的食用魚;是受歡迎的垂釣魚種;皮膚與肉被干制或用來生產皮革做成錢包與袋子;亦被使用于中藥藥材。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