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揭示傳粉昆蟲驅動植物交配系統演化機制
植物交配系統的演化是進化生物學的核心議題之一。在開花植物中,從異交(outcrossing)向自交(selfing)的轉變代表了一個主要演化趨勢。該這一過程通常被認為由生態因素(如傳粉者缺乏)和繁殖保障機制共同驅動。然而,現有的研究鮮少通過移栽實驗來檢驗生態因子與繁殖保障在交配系統演化中的作用。此外,少有研究從父本視角評估交配過程中個體對后代的遺傳貢獻。近日,華南植物園利用迎陽報春(Primula oreodoxa)這一理想研究系統,通過精巧的移栽實驗揭示了這一過程的生態與遺傳機制。
研究團隊在四川峨眉山海拔梯度上建立了6個移栽實驗點(圖1),將二型花柱(異交為主)和同型花柱(自交為主)植株在同一環境中栽培。通過野外觀察與SSR分子標記相結合,系統分析了不同花型個體的繁殖適合度(結實率、種子數量)和交配模式(自交率、配偶多樣性、花型間交配比例及子代遺傳多樣性)。主要發現包括:(1)在傳粉資源受限的高海拔生境中,同型花柱表現出顯著的繁殖優勢,支持"繁殖保障"假說;(2)父母本自交率隨海拔升高而增加,表明環境因素對交配系統具有調控作用(圖2);(3)長喙傳粉者訪花頻率與二型花柱的父母本自交率呈負相關,與父母本配偶多樣性呈正相關(圖3);(4)高海拔種群中交配模式趨于隨機,反映了二型花柱多態性的瓦解(圖4)。
該研究創新性地從父本視角分析交配模式,并且首次證實長喙傳粉昆蟲的訪花頻率與植物父母本自交率呈負相關,而與父母本的交配多樣性呈正相關,為“傳粉驅動交配系統演化”提供了關鍵實證。該發現對理解全球變化下植物-傳粉者互作的演變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以“Divergence of mating systems in Primula oreodoxa: Insights from transplant experiments and mating portfolios”為題,近期發表在植物學期刊Plant Diversity上。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已畢業博士曾桂(現為西華師范大學講師)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袁帥副研究員和張奠湘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海南師范大學張凱副教授參與了研究工作。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青年人才項目及西華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pld.2025.08.005
圖1. 移栽實驗設計示意圖
圖2. 低海拔與高海拔生境中不同種群和花型的母本自交率 (A, B) 與父本 (C, D) 自交率(± 標準誤)。不同小寫字母和大寫字母分別表示低海拔與高海拔生境內的顯著差異,希臘字母表示生境間差異。
圖3. 交配系統參數與長喙傳粉者訪花頻率在不同花型間的關系。母本自交率 (A–C)、父本自交率 (D–F)、母本配偶數 (G–I) 和父本配偶數 (J–L)。左、中、右三列分別對應 L、S 和 H 三種花型。
圖4. 不同種群和花型間雌性非選型交配(平均值 ± 95% 置信區間)的變異。虛線表示隨機交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