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評論 > 綜合評論

國家公園建設絕不是一場游戲

媒體:生命的探討  作者:冉景丞   專業號:袁帥 2020-05-14 12:45:08

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歷史并不長,雖然從建國之初開始就已提出,但算起來也就幾十年時間。1956年建立了第1批自然保護區,但接下來的二十多年時間里,這一批保護區中只有少數在真正的實行保護。直到1978年以后,自然保護區建設才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保護區建設過程中,一直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林業、環保、農業、國土、海洋、水利、建設、科研、教育等部門都成立了相應的保護區。建設目的不同、管理體制不同、經費來源不同,五花八門,相互之間打架扯皮。保護區的建設實際上成了一次部門之間的圈地運動。誰都以為自然保護區是一塊肥肉,包括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和當地老百姓。

隨著國家管理體制的逐步理順,自然保護區的體系逐漸形成,保護區管理逐漸規范,大家才慢慢地發現,保護區并不是那么好玩的。保護區有自己相應的法律支撐,卻又存在著諸多的法律欠缺。保護區向世界提供了優質的生態資源,卻限制了當地社區短期內的快速發展。由此而來,地方政府當初設想的利用自然保護區這塊牌子“借雞下蛋”、“借船出海”、“借鐘馗打鬼”的幻想破滅,對于保護區促進經濟發展的想法逐漸轉變成保護區阻礙發展。一些部門也相應的推波助瀾,于是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公園和風景名勝區。

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是在原來林場和水庫、河流或沼澤、農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體公園、生態公園、荒漠公園、水利公園等也應運而生。風景名勝區則利用可以開展旅游發展的誘餌,除了建設部門,水利部門也出了一個水利風景名勝區,農業部門出了個農業風景名勝區等等。十九大后,國家深化體制改革,將國土空間重新規劃,把所有的保護地統一劃歸林業部門來管理,賦予了林業更大的責任。同時,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并在全國十多個省開展了國家公園建設的試點。

有些省份非常積極,覺得建立國家公園又是一場新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有些地方則不積極,擔心中央提出的“最嚴格的保護”會影響當地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其中有省份,國家給予了建立國家公園試點的機會,但他們寧愿不報,寧愿慢慢地轉一轉看一看,不愿意作為沖鋒陷陣的對象。

全國的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工作轟轟烈烈的開展,隨著國家公園進程的推進,在探索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聲音。一些不科學的,盲目的措施讓人們對國家公園的建設失去了興趣。特別是中央環保督察用極嚴厲的手段,挑出了曾經長期遺留在保護領域的一系列的問題,為一些自然保護區正了名,讓他們挺直了腰桿。同時,追責問責也讓當地政府更加清楚保護區是一塊隨時可能出問題的“禁地”,有可能是一顆定時炸彈,以至于對自然保護區不但沒有喜愛,甚至有些反感。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熱情從高漲到低迷,甚至是抵觸。在環保督察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明確提出要拆掉自然保護區。

中央環保督查不會同意撤除自然保護區,當下的政策也不允許隨意撤除自然保護區,并明確規定,通過評估,確實已經喪失保護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可以撤除,但必須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有些地方已經下文撤除了保護區,害怕被追責,又迅速把拆除保護區的文件收回,重新規劃原有的自然保護區。這一過程中,讓當地社區看得迷茫,讓當地政府出現反感情緒,這種反感自然保護區的情緒同樣也波及到國家公園建設。

中國的國家公園還在試點建設階段,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管理模式,本來是可以通過試點建設找出最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經驗,但由于擔心國家公園今后會比自然保護區管理更嚴格,不敢提出試點,采取拖的政策。即使是已經在試點的地方,對國家公園也逐漸失去了興趣。甚至有傳言,有已經開展了幾年國家公園試點的地方,卻希望從試點行業撤除出來。

作為一個在基層工作了20多年,現在一直在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保護工作者來說,我很理解當地政府的這種做法。我們今天的保護技術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研究,也有一大批的專家,在這個領域做出了辛苦努力,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保護地體系并不完善,保護技術依然原始,保護與發展的理念仍然不很清楚。一區一法政策遲遲沒有落實,保護區的法律法規也是以偏概全。保護區事實上成了當地的燙山芋,丟不下,拿不起。

中央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對已經有的自然保護地進行優化整合,并將保護地的管理權統一劃歸林業和草原一個部門,這一系列的手段,都是希望理順保護地的關系,解決保護地長期存在的管理問題,解決九龍治水、多頭管理的問題。

就這些問題,也有專家提出過相應的解決辦法和治理手段,但輿論界一片聲音卻很難落地,各個部門有各個部門的擔心,再加上喊了多年的一區一法,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若干類型保護對象完全不同、保護級別不同的自然保護區,統一使用一套法律,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法律規定根本難以落地。

比如南方集體林區建立起來的自然保護區,是在集體林中畫出的一大片,按照法律規定,保護區內特別是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幾乎是一草一木不能動,并按要求要遷出所在的村莊和人群。我們知道,南方集體林區的林地絕大部分歸當地集體所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村莊一直在那里存在,人與自然基本已經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的和諧,卻因為保護區的建立和管理,不得不從原來的居住地搬出去,當這些社區群眾從感情上難以接受。更何況這些搬出去的群眾還要為今后難以為繼的生計發愁。

如此種種,在自然保護區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統一劃歸林業部門管理以后,各種保護地交叉重疊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高低不一。人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又過度的強調執行,而失去了實事求是的理念。有些地方同一塊地掛了多塊牌子,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源保護地等等。在這次整合優化過程中,發現這些牌子其實就是同一塊地,但管理權在不同的部門手里。曾經在統計上報保護地面積的時候,這塊地可能每一個部門都在上報,而統計保護地面積時,是用各個部門交過來的數據進行累加,真正到了國土空間一張圖才發現,根本沒有那么多的面積,曾經的保護地總面積不過是數字上的面積。

本來自然保護地的優化調整是想解決這些曾經長期存在的問題,但是上面的文件有嚴格的規定,“保護級別不能降,保護面積不能減”,而且這個保護面積就是通過各個部門數字累加出來的保護面積,而不是國土一張圖上真實的面積。這讓當地政府絞盡腦汁,想不出應對的手段,有些地方將所有保護地面積的數字進行累加,幾乎超出了當地國土的總面積。因此,人們對保護地的建設更加沒有好感,甚至深惡痛絕。

國家公園建設本來可以將已有的保護地進行整合,通過生態廊道連接,通過空間優化調整,通過整合讓保護對象得到更好的保護,讓空間布局更加完善,讓國家的重要資源更能代表國家意義。有的地方但卻因為害怕“更嚴格的保護”,害怕今后執行的難度,寧愿撤出國家公園試點,躲過這一關,避免自己被追責問責。

按照中國現行的政治體系,中央已經提出“建立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這國家公園不是說你想建就建,也不是說該建而你可以不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保護地體系”,肯定要體現“主體”二字。而作為一些生態大省,特別是生態觀豐富的區域,不是說你建不建的問題,而是建多少、在哪建、怎么建的問題。如果地方政府看得到自己該做什么,自己對當地的資源進行一次認真的清理,提出更切合實際的建設國家公園的想法和條件,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設路徑,這才是積極的態度。

我們總在埋怨國家有些政策與當地的實際情況有出入,但我們沒有想過這些政策還沒有出來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發出自己的聲音。

國家公園建設,實際上是一個既保護生態,同時又能促進發展的重大舉措。不管是發達國家的美國、日本,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南非、印度,國家公園從來沒有拒絕經濟發展。當然,經濟發展不是國家公園建設的目的,但國家公園建設對當地的經濟是有一定的帶動性的。國家公園進去以后是要開展科普教育、環境教育的,讓更多的人來認知來了解資源的意義,體現國家意志。在這個過程中,完全可以依托國家公園的資源優勢,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展生態旅游和一些生態產品的生產。

國家公園也需要管理,國家公園的一些生態系統退化的區域也需要修復,有些地方可以提供展示,必然會有一些產出,怎么利用好這些可利用的資源,也是國家公園管理的重要內容。讓當地的社區在國家公園建設的過程中真正的受益,讓當地的傳統文化在國家公園里發光發熱,這也是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意義。

不能因為一味的強調自然保護,而傷害了當地社區既有的利益。也不能因為一味強調當地經濟的發展而損害了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系統。怎么掌握兩者之間的平衡,怎么考慮一個度的問題,這就是管理,需要我們對資源更加了解。這個資源不光是自然資源,還包括當地的人文資源,讓每一種資源都充分發揮它的存在價值。

國家公園建設應該針對國家公園的主題有自己相對應的管理辦法,形成切實可靠的法律體系。只有這樣,國家公園才能夠有機的將保護與發展結合起來。保護與發展之間不是制造矛盾,反而是調和劑、助推力。有些省曾經自己開展了國家公園建設,自己發布了一批國家公園,雖然從國家層面上沒有予以肯定,但至少其中的一個國家公園得到了國家的認可,為今后用適合當地實際的辦法管理和建設打下了政策基礎。那就是一種積極的手段,一種積極的態度,將自己的想法實施到國家公園中去。

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東西差異大。之所以要建設國家公園試點,并不是找出一個模式的國家公園,而是要探索各種不同條件下的國家公園應該怎么建、怎么管理?如果地方政府自己不主動站出來探索與自身條件相一致的國家公園建設,探索應有的條件和途徑,這就失去了一次大好的機會,失去了更適合自己管理的國家公園建設的機會,就已經埋下了矛盾的伏筆。

在有省份擬退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的過程中,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罵聲,有贊美聲,有嘆息聲。這些聲音的出現都有它的道理。我們相信,國家在2020年以后已經全部實現了脫貧,在奔小康的建設過程中,國家公園建設等生態建設一定是主題。如果現在不打好基礎,在生態建設征程中又會落后別人一大截。

還是那句話,國家公園不是你想建就建、想出就出的。當然,國家公園絕不能停留在只針對物種,而應該視野更加廣闊,更加體現國家意志。地質奇觀、文化古跡、自然景觀等主題一樣可以建立國家公園。

只有實事求是,只有理清思路,超前思考準備,在國家公園建設中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閱讀 571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