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溝|劉小庚:不讓年華付水流
今年下半年,桃花源基金會各崗位同事分別深入5個保護地一線,與當地巡護員一起上山、下鄉、掃廁所,共同生活、工作數月。其中傳播負責人袁媛來到老河溝,在與中心主任劉小庚一起進山的交談中,袁媛記錄下了本次對話與感受。
▲劉小庚 老河溝自然保護中心主任 ©袁媛
文 | 袁媛
編輯 | 唐蘭
劉小庚是老河溝自然保護中心主任,2011年,老河溝剛被選址作公益保護地時他就在這兒。從摸底調查、到老河溝公益保護地建成、再到老河溝成為平武縣最容易看到野生動物的保護地……十年過去了,劉小庚陪著老河溝成長。
作為“綿陽第一車手”,這些年來,劉小庚在這條從綿陽到老河溝的路上已經不知道開了多少回。一般司機開3個半小時的路程,劉老師2個半小時就開到了,于是有了“綿陽第一車手”的名聲。
9月25日,開車進溝的路上,我和劉老師聊天說起了他在老河溝、離開老河溝又回到老河溝的這些年。
我問他,為啥愿意回到老河溝?
小庚說:不讓年華付水流。
然后,就是一陣小庚式的魔性笑聲。
01
在老河溝
2012年,老河溝籌建。在隔壁唐家河工作了20多年的“四川保護屆老炮兒”,經朋友介紹加入了老河溝工作組。當時的老河溝就是一顆耀眼的“保護屆明星”,一手拿著充足的資金,一手攥著各路理事的社會資源,所有人都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場。
早在1998年做唐家河社區工作時候,劉小庚就覺得,社區工作需要有能干的人出來,帶著全村發展、進步,但要在社區培養能人,不是簡單的事情。當年沒機會在唐家河做的事情,他想在老河溝試試。對于老河溝周邊的民主村,早期的設計并不僅僅是一個定制農產品而已。
▲定制農產品之一——蜂蜜
“我們那個時候想做的,其實是社區營造。”劉小庚說,“修繕村委會、造酒莊、喊藝術家來燒窯,我們想先把氛圍拱起來。”
在劉小庚的設想里,村里熱鬧起來后,憑借當時老河溝能調動的資金和資源,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進入老河溝,也許這個山溝溝里的村子就能成長像臺灣桃米村的樣子——那是一個通過社區營造把“鬼都不敢來”的窮鄉僻壤改造成熱鬧的生態旅游村的成功案例。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后來,從TNC到桃花源,大家給老河溝周邊的村子供了很多資源,也投入了很多資金,但社區營造的美好前景遲遲沒能到來。
2017年,老河溝的保護工作進入常態化,民主村的定制農產品不上不下,社區營造的各方面條件還不成熟。而此時,已經在老河溝干了5年的劉小庚發現自己的能力已經沒辦法幫老河溝再上一個臺階了,甚至沒有人再給他提反對意見了,于是他再也坐不住了。“那年我48,就覺得工作不了幾年了,想在退休前看看還能干點別的啥事。”
02
離開老河溝
2017年,正趕上桃花源推出“桃花制”產品標準體系,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標準制定和選品工作。新的挑戰留住了想離開的劉小庚。然而,在做產品的兩年時間里,他越來越沮喪——產品屢屢出現問題,有時候是賣不出去,有時候是質量不達標。“理想依然豐滿,現實依然骨干。”
2019年,“找到中國能看到野外大熊貓的點”這樣一個任務重新激起了小庚的熱情。“探索熊貓生態游,對野外綜合技能的要求很高,這些是我擅長和熱愛的。”不僅如此,在劉小庚看來,這樣一個能夠激起大眾興趣的生態旅游機會,如果做成了,就是實現社區營造的重要途徑。
▲老河溝野外紅外相機拍攝到野外大熊貓
在劉小庚看來,社區營造是一個更大尺度的目標,能夠切實給社區里的人帶來生活、文明的提升,這是發展的趨勢,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社區對于保護地的威脅或者贏得村民對保護的支持。“古人說,衣食足而知禮節。社區營造做好了,其他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劉小庚說。
于是,交接掉產品工作后,劉小庚開始全心在野外找熊貓,選定了陜西佛坪。但是,經過幾個月的溝通,在佛坪探索開放熊貓生態游的計劃再次因為條件不成熟而擱置下來。
隨后,劉小庚在桃花源做了三件事:星級巡護員體系、新保護地支持和螞蟻森林保護地。在劉小庚的想法里,他忠于做保護這件事。這一點在螞蟻森林保護地的工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段工作里,我切切實實給那些保護地帶來了幫助,但在這個過程中,桃花源的角色不重要,我只是想把這件事做好。”劉小庚說。
▲劉小庚巡護保護地時 ©袁媛
在不做老河溝主任這段時間里,劉小庚幾乎不回老河溝。“沒有工作盡量避免來老河溝,有工作就打一下就走。”劉小庚說,“我要盡量減少我在老河溝的出現。”在他看來,扶持當地的主任成長起來遠比他自己一直指手畫腳要來得重要。
他也從來沒想過,自己還會再回到老河溝。
“人很難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嘛。”
03
重回老河溝
但他就是兩次踏進去了。
今年7月,劉小庚忽然接到通知,希望他回老河溝做負責人。而在這之前,劉小庚已經為自己的半退休做好了準備:“我原本打算最遲明年年底就要離開桃花源,在保護圈子里做些咨詢工作,算半退休吧,我已經規劃好了。”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接到通知的時候,劉小庚也沒有一點猶豫,反倒都是感激。“就好像看到了一片新的天空。”
離開老河溝的三年里,劉老師對保護有了新的認識,也一直在反思過去有哪些事情沒做好,哪些還能做得更好。“我原來經常打牌,現在回來的兩個月一場牌都沒打過。”戒了煙、戒了牌的劉小庚更加自律了,每天早上他都按時起床把房間打掃干凈,把門打開。他想給老河溝里新招進來的年輕人做好榜樣。
最近,三門功課是保護區的核心工作,在處理好前期老河溝和林場的關系后,他帶隊一心撲在了上山、下鄉、掃廁所的工作上。
▲巡護員廖軍和唐偉 ©歐陽凱
9月25日,劉小庚從綿陽買回了各種戶外用的爐子、鍋具、燈等裝備。過去,巡護員上山只一門心思巡護、吃苦,吃飯靠干糧、睡覺靠巖洞。現在,他想試試,我們能不能改良裝備,讓巡護員們能在山上喝上熱茶、吃上熱飯,讓自然保護工作,真正變成一件很酷很有意思的事情,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加入這個隊伍。
雨差不多停了,我們要上山試新裝備了。就在上山前,劉小庚接到陜西佛坪方面的電話,熊貓生態游的事情有了重啟的機會。
END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