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這些種子交給了當地老百姓,讓這僅剩500余株的植物在整個村莊茁壯生長 | 楊靜
我們將這些種子交給了當地老百姓,讓這僅剩500余株的植物在整個村莊茁壯生長 | 楊靜
老百姓并不是為了利益,
而是覺得拯救了一個本地的瀕危物種,
就像保護了一個自家人,
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那些瀕臨滅絕的極少數
已完成:10%//////////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這個名字有點長,很多人第一次都念不順。那什么是極小種群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如果把物種比喻為國家,種群比喻為一個個村莊,那么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是一個村莊數量很少、村里人也很少的小小國家。
▲ Christensenia aesculifolia 天星蕨
僅找到2個種群,但已消失1個,野外僅存35株
圖中的植物是一種蕨類,它的名字很好聽,叫天星蕨。但是,它在云南省的東南部只找到兩個種群。而且在我們最后一次調查它的時候,有一個種群已經消失了。現在野外只幸存了35個個體,是不是“人口”數量特別少?
▲ Pachylarnax sinica 華蓋木:僅存52株
圖中這個植物叫華蓋木,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明星物種。聽名字就知道,它亭亭如華蓋,長得既高大又漂亮。一開始我們不知道它的花期和花的節律,有一年,我們做了一個很高的架子搭到一棵華蓋木上。然后我們爬到這棵樹上,從早上守到晚上,終于發現,原來它的花只在傍晚的時分開放,而且只開放一個小時花就關閉了。這個植物我們調查了十多年,只在云南省找到52株。
▲ Cephalotaxus lanceolata 貢山三尖杉
100余株分布在1.5 平方公里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大多分布區域都比較狹窄,比如這個植物叫貢山三尖杉,一聽就知道,它只在貢山生長。有多少株呢,也就100余株。這100余株分布在1.5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是非常狹小的。
▲ Coptis quinquesecta 五裂黃連:僅分布在云南省金平縣
這種植物叫五裂黃連,它只在云南省的金平縣有,數量已經很少了,我們都很難找到。可是2018年,有一個老百姓進山,竟然找到了58株。他帶到了市場上,來當藥材賣,幸好被森林公安發現了。當時我們正在跟浙江大學的同事一起調查和保護這種植物,所以就對發現的五裂黃連開展了緊急的搶救和保護。大家想想看,五裂黃連,長在深山老林里都有人知道。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確實是受人為干擾非常嚴重。
▲ Craigia yunnanensis 滇桐:人類生活區占據其生境
比如說圖中這個植物,它叫滇桐,是一種活化石植物,也叫孑遺植物。我們在調查滇桐的時候就發現,它喜歡生長的地方需要不太冷、不太熱,水分要好,土壤還要厚。大家想一下,誰喜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那不就是我們人類嘛。所以人類占據了它大量的自然生境。
大家注意看左邊這張圖,這棵樹在我們調查到它的前一年就死掉了,因為道路把它的根給軋壞了。而最右邊這棵樹,它的樹底下是一塊田地,因為遮擋了田地里的陽光,所以它被環剝了皮,也在慢慢的死去。
▲ Photinia berberidifolia 小檗葉石楠:因山火一個種群消失
這是2021年我們調查的一個物種,叫小檗葉石楠。當時有一位同行說:“我知道有一個地點你們可以找到它”。所以我們就來到了這里。但是大家請看左圖,這里剛剛經歷了一場山火。毫無意外,我們沒有找到它。
有著這么多不利因素,可想而知,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非常容易滅絕。
▲ Dysosma aurantiocaulis 云南八角蓮
圖中是一種叫云南八角蓮的植物標本,我查了一下,它最后一次的采集記錄是在1984年。我們有一個項目調查了它5年都沒有找到,所以我們只能懷疑它很有可能已經滅絕了。
我們植物學家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植物一個接一個地滅絕掉。所以我們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放到一個名單里,對名單里的植物,優先集中力量去搶救和保護它們。如果有的植物已經被保護得很好了,脫離了滅絕的風險,就可以把它從名單里拿出來,再把其他需要保護的植物放進去。所以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名單,也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保護行動。
搶救漾濞槭:幾種方式齊上陣!
已完成:30%//////////
講到這里,大家肯定會想問,你們植物學家是怎樣去保護一種植物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漾濞槭的保護故事。
▲ Acer yangbiense 漾濞槭
左:早春;右:初秋
漾濞槭是一個在2003年才被發現的植物物種。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蒼山洱海吧,蒼山的東坡是大理,西坡就在漾濞。由于長在蒼山的西坡,所以它被叫做漾濞槭。但是在發現它之后的十幾年里,漾濞槭只在圖中小山谷的一個小村莊旁找到5株。
▲ 人工繁殖
發現這個物種的陳又生老師很著急,他擔心它們會消失掉,所以就找到了村莊的老村長,說請村長采點種子。在2008年,種子送到了昆明植物園做人工繁殖。不過漾濞槭的種子有個特點,它會休眠,所以繁殖起來挺困難的。昆明植物園的老師最后打破了種子休眠,在2009年得到了1600株漾濞槭的幼苗。
▲ 遷地保護
有了這些幼苗,就可以開始保護漾濞槭了。比如說,我們可以在昆明植物園開辟一小塊地方,把這批苗的一部分栽下去,這叫遷地保護。2015年的時候,這批遷地保護的苗已經成功地開花結果了。這標志著我們在昆明植物園遷地保護的是成功的。
▲ 近地保護
這張圖片是在大理拍攝的,我們在大理的云龍縣漕澗林場建了一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基地。在這里栽培的同一批漾濞槭是在2020年才開花結果的。為什么晚了5年呢?因為這里的苗是栽在野外,沒有人工管護的。這標志著咱們的近地保護也是成功的。
▲ 回歸自然,就地保護
我們還帶了一些苗回到了蒼山西坡,把這些苗栽到那5株母樹的旁邊,做了回歸自然的保護行動。大家看圖片中彎著腰的這位老人,他就是當年給我們采集種子的張村長。張村長在這里除了幫我們守護這些幼苗,他也是這5株漾濞槭的就地保護神。
有一年,昆明植物園有一位參與過漾濞槭幼苗繁殖的老師,他很想來野外看一看這5株漾濞槭長什么樣。所以他就來到了漾濞,悄悄瞇瞇地摸上了蒼山。可是,他沒有給張村長打招呼。張村長牽著狗、帶著村民,把他就地給“活捉”了。這個笑話說明,咱們的就地保護也挺成功的。
▲ 保護宣傳
前面說過,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很容易受人為干擾。所以咱們做保護一定要注意宣傳,向老百姓宣傳什么植物是要保護的,我們不要傷害它。比如說在漾濞縣的縣城,廣場上就栽了漾濞槭,還放了一個告示牌。最右邊這張圖是一個小學的院子,這里也栽了漾濞槭。現在在漾濞縣,老百姓們都知道這個植物了。
有一句老話叫“不能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所以我們用這幾種保護方式齊上陣,就算漾濞槭只有5株,我們也有把握它不會再滅絕了。
▲ 調查發現新種群:400余株,還是極小種群
2016年的時候有一位研究生,就是圖片中間那位彎著腰、拿著尺子的小陶同學。她來到漾濞縣做漾濞槭的保護研究。當地的老百姓就跟他說,你搞的這個東西,我好像也在哪里見過,要不你去看看?說看看就去看看,小陶就在漾濞縣城的村村寨寨看了兩個多月,跋山涉水,終于找到了新的漾濞槭的種群,也就400余株,其實也不多。不過這一次,我們就可以多繁殖一點苗。我們與漾濞縣的林草局、漾濞縣的志愿者還有阿拉善基金會一起,對漾濞槭的種群開展了恢復,終于把漾濞槭從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名錄里給搶救出來了。
可以說,漾濞槭是一個保護案例的模板,可以讓大家快速地了解保護一個物種有多少種方法。
保護滇桐就是在保護自家人
已完成:50%//////////
接下來要介紹的故事,我覺得意義在于保護過程中也可以依靠群眾的力量。
▲ Craigia yunnanensis 滇桐
高大喬木,活化石植物,分布廣但僅存500余株
故事的主角其實之前已經介紹過,就是活化石植物滇桐。它可以長得非常高大,大家看右邊這張圖,樹里邊的樹洞都能夠把我給藏下來。
其實滇桐的分布區域并不是很狹窄,它在西藏有,在貴州有,主要分布在云南。我們調查了它十多年了,總共找到21個分布點,就是21個小村莊,大家還記得這個比喻吧。這21個分布點有多少株滇桐呢,才500余株。這不太合理,那么多分布點,為什么才有這么一點兒。
▲ 沒有人為干擾時,生境是這樣的
請大家看一下這兩張圖,這是兩個有滇桐分布的保護區,所以說滇桐的生境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滇桐的很多分布點都沒有在保護區內,因為有人為干擾,有生境破壞,所以很多種群的大樹都像這樣孤零零的,要么長在田邊,要么長在路邊,要么就在屋子邊。而且在這樣的生境里,小樹是不會再長出來了。也就是說大樹死了以后,這些種群也就要消失了。
▲ 云南德宏州芒市江東鄉種群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說過:“我覺得搞植物保護挺輕松的,你們把苗繁殖出來,山上野坡那么多,你們就趕緊往山上栽,那不就保護起來了嗎,這能有多難?”不過,請大家看一下,這是云南德宏州芒市江東鄉的滇桐種群。這里如前面那幾張圖一樣,也被人類的村莊占據,自然生境也已經消失了。
村莊四周有些綠油油的林地,那是野坡嗎?不是,這里并沒有野坡。所有這些林地都是承包給老百姓。老百姓自家的承包地,就要栽自家的東西。我們怎么能把我們要栽的東西,隨隨便便栽到人家的地里去呢?而且生境也不一樣。所以一般像這樣的生境,我們是不做回歸自然這種保護的。
▲ 江東鄉的苗,怎么辦?
2015年的時候,我就拜托這里的向導,就是圖片中間這位老人,叫左大叔,給我采一些這里的種子,繁殖一些滇桐的幼苗。他給我繁殖出來后,我就想這是我沖動了,那這么多幼苗,都能拿到昆明植物園去做遷地保護嗎?大家去過昆明植物園就會知道,其實地方不是那么大,我不可能將所有的苗帶回去都栽下去。那么,這些苗要怎么辦?
我在做滇桐調查的時候,發現一些滇桐的大樹之所以會留下來,是因為它們剛好就生長在那些不妨礙人生產生活的旮旮角角里。老百姓把這些樹留下來,就是作為風景樹。于是我就想,我這兒有苗,能不能把這些苗送給當地的老百姓,請他們也把這些苗栽到他們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的、旮旮角角里去,就當個風景樹也可以。
想法有了,還要有執行的人。正好圖中這兩位,一位是州林業局的老師,一位是鄉林業站的站長,他們對滇桐的保護也很上心。于是說干就干,當年鄉林業站就把這些苗送到了老百姓志愿者手中。
▲ 老鄉們回歸的“風景樹”
這是我一年之后回來拍的照片,請大家看左邊這張圖,圖里的大哥就把滇桐的苗栽到了他屋子后面。我去看的時候有點擔心,就跟他說:“滇桐是可以長得很大很高的,你就不怕它擋住你的房子嗎?”然后這個大哥就像看傻子一樣看著我,說:“我可以修剪它呀。”這個問題真是有點傻。
右邊這位穿迷彩服的大叔,他的思路就比較寬闊。他把這些苗栽到他們村子里的土路旁邊當行道樹。不過,一年之后我又回到這里。大叔跟我說:“不好意思,我們這條路修成水泥路了,這些行道樹沒有保住。”這也沒有關系。
▲ 老鄉們回歸的“風景樹”
左圖中這位穿紅衣服、背著娃娃的妹子,她把我們的苗栽到她的田地旁邊,那里剛好有一個雜木林。她跟我說:“我去田里照顧玉米的時候,就可以給這些苗鋤鋤草、澆澆水,挺方便的。”
右邊這位大哥他很細心,他用竹篾子把這些苗給圍起來。他跟我說:“你放心,我現在都是出去打工的,這塊地方以后我不栽別的東西了,你們的苗肯定是可以長大的。”
▲ 種群面積擴大、規模擴大
我們數了一下,總共有50株苗在這里成活了,不僅擴大了這里的種群數量,也擴大了面積。當然可能會有人問,50株也不是很多呀?可是我前面說過了,滇桐在野外也就只剩500株了,所以50其實還是挺大的數字。
我們在做保護的時候,經常碰到老百姓問我們這個問題:“你們大老遠來這里保護這個東西,它有什么用呢?它值錢嗎?還是能做什么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解釋:是因為它的數量很少了,我們怕它消失掉,再也沒有了,才來保護它。至于它有什么用,現在還沒有研究清楚。可是請大家想,如果我們把它研究清楚了才去保護它,它能等到那一天嗎?
▲ “就像保護自家人”:老鄉的熱情讓種群可持續性大大增加
老百姓一般聽到我們說沒搞清楚有什么用,會有點失望。但是他一想到這個物種那么少,就在他們的村莊、他們的家鄉有,他們也會自豪。2020年央視聽說了滇桐的故事,就來這里拍攝,老百姓紛紛圍過來跟我們說:“放心吧,這里的滇桐以后只會多不會少,我們都會保護它的。”老百姓并不是為了利益去做這個事情,而是覺得拯救了一個本地的瀕危物種,就像保護了一個自家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堅強且大有裨益的云南梧桐
已完成:80%//////////
最后我介紹一下云南梧桐的保護故事。
▲ Firmiana major 云南梧桐:在滅絕后重新發現
云南梧桐和滇桐的名字很相像,不過它們不是一個物種,而且它們的保護思路也是不一樣的。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植物學家說:要注意了,云南梧桐好像是越來越少了。果不其然,到199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宣布這個物種可能已經野外滅絕。不過,在2004年的時候,在四川攀枝花找到了一個200株的小種群。那云南呢,它可叫云南梧桐呀。我們到金沙江畔調查的時候,才找到了它的幸存種群,這給了我們保護它的機會。
▲ 稀樹干草生境里主要喬木樹種
左:雨季,右:旱季
這就是金沙江旁的干熱河谷,云南梧桐就生長在這里。干熱河谷,顧名思義,干旱炎熱是這里的氣候特征,這里的植被只有在雨季才能看到一點兒綠色。我們把這樣的植被叫做稀樹干草群落,字面意思就是這里的草都干干的,樹都少少的。云南梧桐就是這樣生境里的主要的樹種,如果它消失了,那對生態的影響是很大的。
▲ 云南梧桐是耐干旱貧瘠的小強
而且我們調查時候發現,云南梧桐的小苗會在基部膨大,這起到儲水的作用。它又耐干旱,又耐貧瘠,在這種懸崖上都可以長得很好。聽到這兒,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這種頑強的植物怎么就差點滅絕了呢?
我們也很好奇,就問了當地的老百姓,尤其是年長的老百姓。他們就說,過去山上云南梧桐也不少,不過人們會用云南梧桐的小樹樹皮來搓繩子,這個繩子可以做馬的韁繩、背籮的繩子等等,供銷社還專門收購過。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塑料繩子出現了,才不用這種繩子。這或許是云南梧桐沒有滅絕的原因。
▲ 2021元謀種群:就地保護+回歸自然
對這樣一個物種,我們能不保護它嗎?所以2021年,我們在阿拉善基金會的資助下,與元謀的熱區所合作,繁育了2000株幼苗,在當地做了就地保護和回歸自然的保護行動。不過,回歸自然的幼苗其實成活率并不高,只有50%,就是有一半的苗都已經死掉了。不過我們并不是特別失望,因為這里的氣候如此干旱、如此炎熱,在沒有人管護的情況下,云南梧桐的小苗還能活一半,說明它還是挺厲害的,換一個物種可能就全死了。
▲ 左:Leucaena leucocephala 銀合歡:
原產南美,熱帶區域常用樹種
右:Jatropha curcas 麻風樹:
原產美洲熱帶,全球常用樹種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國家為這里的生態恢復投入了很多。但是干熱河谷這么嚴酷的氣候,沒有幾個樹種可以適應。所以在綠化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外來樹種,比如說圖中的銀合歡還有麻風樹。那么云南梧桐呢?它既是這兒原本的主要喬木物種,又適應這里的生境。那是不是可以把它開發成綠化樹種,來幫助生態恢復?這樣不僅可以恢復它的種群,提高它的數量,還能把它就地給保護了。
▲ 為本地小動物提供食源,有利于生態恢復?
不僅如此,我們在調查云南梧桐的時候發現,它的果實上會有這樣被小動物撕咬過的痕跡。我們很好奇,就架了紅外相機。右邊這是剛拍攝到的照片,大家看,原來松鼠會跑到云南梧桐的樹上偷吃它的種子,它的嘴里就叼著一顆。這說明什么?說明云南梧桐能夠為本地的小動物提供食物,可以養活本地的物種。所以它是生態鏈的一個組成部分,那用它做生態恢復,就會更有優勢。
我們其實還有很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故事,但是沒有經過徹底保護的植物也還有很多,我們一直都在為此努力著。
▲ 為沉默的極少數——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代言
最后我想說,植物們沒有眼睛、沒有鼻子、也沒有嘴巴,我們人類很難跟植物共情。那我們植物學家,就要為它們代言,為它們說話。我們跋山涉水去認識和了解植物,最后就是為了為它們發出一點兒呼喊。
謝謝大家。
https://mp.weixin.qq.com/s/VzMdAO7FaeUT2XksheUGj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