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否徹底戰勝新冠病毒?這份權威研究報告是這樣說的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30日刊發題為《起源、傳播和將來:迄今有關新冠病毒最全面的研究報告都說了什么?》的文章稱,目前由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實際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真正的問題是,人們該如何計劃對抗下一場可能在今后5至10年內,或者更早發生的冠狀病毒人畜共患流行病?美國《臨床微生物學評論》雜志發表的迄今有關新冠病毒最全面的研究報告對此給出了結論。文章編譯如下:
據來自印度、泰國和哥倫比亞的研究人員分析,近幾十年來,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出現了多種新疾病,病原體包括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尼帕病毒和冠狀病毒。
必須警惕漏診
專家們表示,與之前已知的由人類冠狀病毒導致的疾病相比,“新冠病毒的發病機制不算嚴重,但傳播力更強,全球確診病例越來越多就表明了這一點”。
新冠病毒是在疫情暴發后的一個月內(28天)發現的,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毒的125天相比,其速度驚人。在確認病因之后,病毒學家迅速對新冠病毒進行基因測序,為控制這種新型病毒向世界各地區傳播發揮了關鍵作用。
根據與各種已知新病毒有關的疫情暴發的經驗,一種病毒的致病力越強,其傳播性往往越弱。與埃博拉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病毒等新型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的致病力相對較低,傳播性一般。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風險是用感染致死率(IFR)進行計算的,大約在0.3%至0.6%之間,與1957年至1958年的亞洲流感相當。在最初的感染過后,基本傳染數(R0)據估計在1.4至2.5之間,最新的估計值則為2.24至3.58。
雖然所有年齡段和性別的人都對新冠病毒易感,但已罹患慢性基礎性疾病的老年新冠患者發展成重癥的可能性更大。最近還發現,無癥狀感染者也是易感者的感染源。無癥狀感染者和確診病例的病毒載量相似,這表明無癥狀感染者和出現輕微癥狀的患者的傳染能力都非常高。
因此,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在感染早期就已經發生。還有報告稱,新冠肺炎的非典型臨床表現目前只有疲勞這一癥狀。因此,醫生必須注意可能出現的非典型臨床表現,以免漏診的情況發生。
疫情全球蔓延
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的早期傳播能力類似或略高于SARS病毒,這表明它是可控的。
除了從基因角度來看多了一種病原體以及新增可能的宿主外,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出現任何新的因素。唯一的區別是暴發時間和所涉病原體的基因差異。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區域發生突變增強了感染新宿主的能力,從而蔓延至世界每個角落。
新冠病毒侵入肺實質,導致肺部出現嚴重的間質性炎癥,這從肺部的CT影像呈毛玻璃樣改變可以看出。這種損傷起初只涉及一個肺葉,但后來會擴散到其他多個肺葉。從新冠肺炎患者體內采集的肺部活檢樣本的組織學分析顯示,存在彌漫性肺泡損傷、細胞纖維黏液性滲出、肺透明膜形成和肺泡上皮脫落癥狀,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研究人員還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往往淋巴細胞減少,或伴有白細胞異常。淋巴細胞的減少程度有助于對病情進行預測,因為其與疾病的嚴重性之間存在非常強的聯系。
疫苗面世有望
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制疫苗,mRNA-1273、INO-4800、Ad5-nCoV等候選疫苗已經進入I期臨床試驗,而BNT162等候選疫苗正在進行臨床前實驗。
滅活或減毒疫苗的研制一般需要10年時間,因為它需要產生長期且有效的數據。而在埃博拉疫情期間,病毒載體疫苗的研制時長則縮短至5年。鑒于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緊急事態,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有一款疫苗面世。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性要求研制出一種能夠產生交叉反應抗體的泛冠狀病毒疫苗。然而,這種疫苗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不僅有能力對抗現在的病毒,還能對抗今后可能出現的病毒。這可以從抗體的識別能力得到驗證。
對新冠肺炎患者有效的藥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β干擾素、康復期血漿和單克隆抗體進行使用。然而,這些藥物的功效和安全問題還需進一步臨床試驗加以驗證。
加強預防措施
由于這種新型病毒的性質不明,控制其傳播感染的努力在采用抗擊MERS和SARS病毒戰略的同時,還采取和加強了一些預防措施。新冠肺炎重癥病人在對癥治療的同時,還輔以氧氣治療。在這種情況下,病人會向呼吸衰竭的方向發展,氧氣治療也不再奏效,需要機械通氣。新冠肺炎導致的敗血性休克可以通過提供適當的血流動力學支持進行控制。
目前,各種可能對新冠病毒有效的藥物正在接受評估。它們大致可分為三類:阻止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藥物、阻止病毒復制并降低其在宿主細胞中的存活率的藥物、減弱宿主過度免疫反應的藥物。重癥患者體內往往經歷著一場細胞因子風暴。因此,接受適當的消炎治療對病患有益。
廣譜抗病毒藥物也可用于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它們容易獲取,而且人們對其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特點、穩定性、劑量和副作用較為熟悉。
圖說: 6月29日,行人從美國紐約一家停業的百老匯劇院旁走過。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