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它們的未來-保護漸行漸遠的大自然
現代社會中的人與自然及本真生活已經失去了應有的聯系。只有少數人會留意斗轉星移、月盈月虧、潮漲潮落、日出日落等自然現象,也只有少數人會留意鳥類和昆蟲遷徙的時間、蛙群何時開始鳴叫及何時停止鳴叫。我們與數百萬年來哺育我們祖先并造就人類的大自然已經漸行漸遠。
人類與大自然的這種疏離,正好發生在人類社會對物種和生態環境產生空前沖擊的時代。地球上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的種群數量自1970 年以來已經下降了50% 以上,而且目前世界上20% 的物種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野生動物正在廣泛地遭遇生存窘境,野生動物正在加速滅絕。
消 融
北極熊是依賴海洋浮冰來捕捉獵物的。它們等候在海豹的呼吸孔外,一旦海豹露頭就發動突然襲擊;或者從隱蔽處偷偷地接近正在冰上曬太陽的海豹,然后發動攻擊。但隨著氣候變暖,冰層正在不斷融化。根據衛星圖像報告,2003-2016 年的13 個冬天,是有衛星數據記錄以來,海洋冰層面積最小的時期。北極熊的狩獵季更短。北極冰層從冬季開始消融,每周北極熊會消耗掉7 千克脂肪。在2020年之前,我們可能會看到夏天的北極不結冰。
北極熊
學名:Ursus maritimus
分布范圍:加拿大、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美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易危
冰雪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反射太陽輻射,如果冰雪消融,產生的海水將會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熱量,從而加速全球變暖。2015 年,為了將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控制在2℃以下,194 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如果這194 個簽署國都批準并尊重協議,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因冰層繼續融化及海平面持續上升而危及北極熊和人類。
在黑暗中沒落
2007-2017 年,在黑市交易的穿心甲估計超過100 萬只,也就是說,穿山甲是世界上被非法偷運販賣最多的哺乳動物。它們生性怕人,沒有牙齒,大多數情況下在夜間活動。它們全身布滿了像鎧甲一樣的鱗片,一旦受到威脅,它們就會把身體蜷縮成一個堅硬的球。穿山甲的這種防御手段對他們的傳統捕食者而言是很有效的,但卻防御不了人類:人類可以輕松地把它們拾起來帶走。
穿山甲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古老的特征,它們在恐龍時代就與其他哺乳動物分道揚鑣了。目前,非洲、亞洲各有4 種穿山甲,但所有的穿山甲種群都面臨著滅絕的威脅,有兩種甚至已被列為極危動物。穿山甲在黑市中的交易量以噸計,而大量內幕并不為公眾所知,可以說穿山甲的悲慘遭遇至今依然秘而不顯。
穿山甲的用途清單長得令人發愁。例如,在布干達(烏干達中南部一地區),據說在男子的門前埋一片穿山甲鱗片,就能讓他受他的情人掌控。此外,雖然非洲人也會捕獵穿山甲用作肉食,但目前穿山甲肉最大的需求來自亞洲。在這些地區,穿山甲肉被當作美味佳肴。在世界各地的亞裔社區,搗碎的穿山甲鱗片被銷售給人們治療從哮喘、鼻子出血到癌癥等各種疾病。穿山甲的皮會被做成手提包,而它們的肉則被當作美食。2008 年,僅在一周內,越南海關就查獲了23 噸冷凍的穿山甲肉。
2013 年4 月,菲律賓的海岸警衛隊在一艘貨船上發現了10 噸冷凍的穿山甲。2014 年5—6 月,香港官員截獲約1.3 萬只穿山甲的鱗片。這些很有可能只是每年非法買賣總量的1/4。
高山之魂
雪豹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以尋覓的貓科動物之一,它們藏身于中亞的荒野山區。2016 年,一項研究表明,根據對全球定位系統追蹤數據的技術分析,一只雪豹需要207 平方千米的領地才可能生存,因此,40% 的雪豹保護區甚至無法支持一對雪豹的生存。
雪豹
學名:Panthera uncia
分布范圍: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塔
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瀕危
氣候變暖對喜馬拉雅地區的影響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嚴重3 倍。森林不斷向山坡上蔓延,蠶食著雪豹的棲息地。人類前往更高的海拔放牧和農墾,也增加了與雪豹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巴黎協定》在保護這些傳說中的“貓”上邁出了一大步,然而,除非雪豹的領地及其生活方式得到真正的保護,其種群數量很可能仍將不斷下降。
鑒于雪豹攻擊牲畜、人殺害雪豹的事件頻發,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開始大力幫扶牧民,并呼吁政府給那些由于雪豹攻擊而失去牲畜的牧民提供合理的補償和保險。雪豹信托基金會和雪豹保護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正在與牧民合作提高畜欄質量,并通過提供學習營和探索自然俱樂部等活動,讓當地社區在各個層面上都參與到保護雪豹的工作中。當然還有采取措施保護環境,例如,雪豹保護基金會和蒙古科學院自2008 年開始合作,在蒙古戈壁南部的陶斯特山脈開展了一個具有突破性的研究項目,包括用無線電追蹤雪豹和監測哺乳期在巢穴中的雌性雪豹。2016 年,為了保護雪豹,蒙古政府正式接受將陶斯特山變成自然保護區的建議—雪豹保護區內禁止狩獵、禁止采礦及禁止施工。
揭開神秘面紗
19 世紀90 年代科學家發現了滇金絲猴,后來它們卻銷聲匿跡了。人們一度認為它們已經滅絕了,直到1962 年才再次被發現。滇金絲猴是地球上最難以捉摸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屬于半游牧種群,生活在中國西南橫斷山脈茂密的竹林里,棲息地的海拔比其他任何猴類都高。
像它們的金絲猴同類一樣,滇金絲猴需面對零下40℃的低溫。由于令人驚嘆的適應力, 當地人把它們敬奉為祖先,并稱之為“山中野老”。如果能有效地對原始森林進行保護,那么滇金絲猴未來的處境將會得到改善。然而,猴群中的近親交配仍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且非常孤立,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幾百年它們將不會有足夠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滇金絲猴
學名:Rhinopithecus bieti
分布范圍:云南和西藏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瀕危
飲食,極大地影響著滇金絲猴的生活節奏。在偏遠山區,他們主要以松蘿(一種地衣)為食。雖然地衣豐富且易于消化,但它們的生長速度緩慢且營養價值低。因此這些猴群必須在食物枯竭的時候尋找新的地衣源。豐富的地衣源加上較低的食物競爭,孕育了幾百個猴群。這些猴群由很多小的家庭單位組成,一個雄性帶領多個雌性和一到兩代的幼猴。為了覓食,猴群不停地游走在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的山中。年長的家庭成員會幫助照顧幼猴,尤其要照顧好雙胞胎。
令人眩目的高度
菲律賓鷹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捕食者,憑借短小而有力的翅膀它們在樹林中穿梭,又快又準地捕食蛇、蜥蜴、猴子、麝貓、松鼠、鳥類。這個頂級捕食者居住在森林的最高處。它們在最高的樹上筑巢,并且好幾代都會在此居住。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菲律賓鷹特別易受農場及采石場毒素攻擊,因為這些毒素會通過食物鏈一層層向上蔓延。同樣,它們對濫伐森林也非常敏感,一對正在飼養雛鳥的菲律賓鷹,需要103 平方千米的森林才能生存。而且,大部分菲律賓鷹的鳥巢都建立在未受保護的地區。這些一夫一妻制的鷹每兩年才生一只雛鳥,想要恢復它們正在下降的種群數量異常困難。如今,在菲律賓,只存活著不足1000 只野生菲律賓鷹,而且分散在環境不斷惡化的森林中。因此,菲律賓鷹是世界上瀕危程度最嚴重的鷹。
南菲律賓鷹雕
學名:Nisaetus pinskeri
分布范圍:巴西蘭省、比利蘭省、薄荷島、萊特島、棉蘭老島、內格羅斯、薩馬島和錫基霍爾等菲律賓諸島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瀕危
阻止菲律賓鷹的滅絕,需要地方和國家層面的通力合作。1995 年,菲律賓鷹成為菲律賓的國鳥,但人們仍然在森林中追獵它們。如今,在棉蘭老島上,當地的一個非政府組織雇傭了350 名原住民來保護菲律賓鷹以防偷獵,并開始在森林中植樹造林。如菲律賓鷹一樣,這些原住民的家園也曾被入侵者毀滅,所以,他們認為自己的命運與菲律賓鷹的命運休戚相關,尤其是當下生態旅游開始給他們帶來收益。
2016 年,基于破壞環境的擔憂,菲律賓政府停止了全國一半的大型采礦場。如果能夠保護并恢復森林的原貌,菲律賓鷹及鄰近物種就有可能恢復過來。
無處奔跑
獵豹是非洲效率最高的捕食者之一。通常情況下,它們選擇遠離人類。但是隨著人類將荒野改造成牧場,獵豹因捕食牲畜而被農民槍殺的情況時有發生。新建的道路也給獵豹帶來了各種完全無法預料的危險,同時方便了偷獵者進入它們的棲息地。偷獵者會捕捉獵豹幼崽販作寵物,捕殺成年獵豹販賣毛皮。
獵豹
學名:Acinonyx jubatus
分布范圍:非洲(20 個國家)、伊朗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易危
在這里,建立自然保護區并非一個容易的解決方案:一個獵豹家庭需要面積廣闊的棲息地才能得以生存,有限的種群數量在保護區內也會感到局促。另外,假如它們與獅子和鬣狗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區域,獵豹會面臨獵物被偷走、幼崽被捕食的威脅。然而,還有一種新的解決方法,那就是將處于繁殖年齡的獵豹轉移到另外一個保護區。這樣它們會有足夠的空間,同時也維持了它們的遺傳多樣性。
無論是極速奔跑還是四處游蕩,獵豹擁有獨一無二的小生境,它在廣闊的棲息地范圍內追殺獵物。(它每天的活動半徑很大,是一種時空適應行為,可能是為了避開其他捕獵范圍小然而更危險的夜行性捕食者,例如會捕食獵豹幼崽的獅子和鬣狗)但是現代非洲快速變化的地理景觀干擾了獵豹的整套生活方式,如今獵豹小生境喪失殆盡。獵豹面臨的另一個巨大挑戰是它們極其有限的基因庫,這被認為是由1 萬—1.2 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大滅絕造成的。因此,今天所有獵豹本質上是類似雙胞胎的近親關系,即使獵豹的種群數量有所恢復,它們也永遠如此。這令獵豹處于難以抵御疾病爆發的危險境地。因此,生物遺傳資源管理是獵豹保護工作的關鍵手段。
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如此強烈的聯系并非奇怪或神秘的感覺,正如蓋亞假說這種理論一直在試圖解釋我們這個星球深不可測的復雜性—以其非凡的完美的自我平衡能力使得萬物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生生不息。當然,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地球如何維護生態環境使其充滿蓬勃生機,就無法意識到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將在何時達到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近幾十年來,人們才對大自然的高深莫測有了初步的認知。在以往的歷史中,人們總認為大自然是巨大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資源;今天,伴隨能量結構的改變,自然與人類的關系變得相互依賴、唇齒相依。
了解未來世界的價值
行動起來去認識世界的不同
思考人類和動物們所在的世界,和這個世界的未來。
《瀕危:我們與它們的未來》
蒂姆·弗拉克將攝影作為傳播手段,一再呼吁人們積極行動,重建人與自然、野生動物的密切關系,賦予本書教育意義。
攝影師在全球范圍內與超過60家自然或動物保護專業組織機構通力合作,耗費兩年時間,拍攝地球上正在面臨困境的動物和它們匱乏的生存環境。相對應的解說文字,參考大量科學文獻,并得到大量專業自然科學家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系列圖書編著者的支持。
超大開本的攝影集,收錄了150余幅這個世界上正在面臨危機的動物及它們生存環境的照片。在世界范圍內,原版Endangered 已被翻譯成7種語言。
主要的兩位作者:
攝影作者是英國攝影師蒂姆·弗拉克Tim Flach,他是一位當代動物攝影大師。他關注動物的和人類之間的情感聯系,這也是為何他的攝影如此感人、如此直指人心的原因。
文字作者喬納森·貝利教授Professor Jonathan Bailie是美國國家地理協會首席科學家、瀕危物種現狀與前景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參與編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著 者:[英] 蒂姆•弗拉克 攝影 [英] 喬納森•貝利 [英] 薩姆•威爾斯 撰文
譯 者:[美] 林肯 字 數:150千
書 號:978-7-201-14342-2
頁 數:336
出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張:42
尺 寸:265毫米×335毫米
開 本:1/8
版 次:2019年3月第1版
裝 幀:精裝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