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久久回響|10億人種下一億棵梭梭要多久?

媒體:原創  作者:騰訊基金會   專業號:騰訊基金會 2024-09-30 18:50:01

99活動第10年,升級為久久公益節。我們期待公益融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如涓涓細流,長長久久。

10年,愛心網友們的每一次善行和每一筆捐贈,點點愛心匯集成河,又能改變什么?

接下來,讓我們從公益項目發起人和見證人的視角,講述這10年間有關“改變”的公益故事。

久久回響之我的公益日,來看一億棵梭梭的荒漠變形記。

那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單調而重復的黃色,每走一步都要耗費全身力氣,酷熱、寂靜、疲憊、絕望,每一秒都是對身體而言的極致消耗。你必須要忍得住陽光炙烤的灼熱,風沙在臉上粗暴的刮蹭以及汗水浸透皮膚的蝕痛,然后是身臨絕境的感覺。

這是2014年SEE基金會公眾倡導負責人鄭碩第一次徒步阿拉善盟境內沙漠的回憶。

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西部,境內轄騰格里、丹巴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是中國重要生態屏障區、環境脆弱與敏感區。階段性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致使這里的土地資源喪失,形成土地荒漠化,三大沙漠已發展成握手狀態。

這不但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影響,也成為了京津地區及山河四省沙塵暴的主要策源地。冬春交匯之季,強大的蒙古氣旋裹挾著阿拉善的漫天黃沙一路向東南突襲,在一千公里開外的京津冀釀成一場不容小覷的沙塵暴。有人形容沙塵暴吹來的那幾天:聞起來只有沙子的味道。

荒漠中野蠻生長的梭梭

梭梭,是一種非常適合在貧瘠荒漠中生長的植物。只需一點點水,它就可以綻放最蓬勃的生命力。

一顆成熟落地的梭梭種子遇上少量的水只要三小時就可以發芽。

一旦發芽生根,梭梭便會如嗅覺靈敏的黑豹一般,將根系迅速向下探向深達10米的所在,窮盡一身力氣也要拼命去鑊取能讓它們生存的水源。它們的側根橫伸能達到10米開外,以最大限度將植株牢牢固定,從而不被風沙帶走。正是這樣強悍的生命力讓它們擁有了能牽制流動沙丘、防風固沙的優秀能力。

它細小的鱗狀樹葉與細長多節的枝干可以減少水分蒸騰,讓它們能夠適應從70℃到零下40℃的極端沙漠環境。

在阿拉善,曾經有1700萬畝野生梭梭林,而砍伐、自由放牧等種種原因造成梭梭林大面積毀壞,這也是導致牧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018年栽植的梭梭

那一次沙漠徒步對鄭碩帶來了非常震撼的感受。

在沙漠徒步之前,鄭碩做過媒體記者、組織過一些公益項目,還曾是南方周末的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所有工作幾乎圍繞人與社會進行著,但阿拉善沙漠徒步經歷讓他開始思索,只有在那種深陷絕境的環境當中,你才能夠知道環境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改善環境的意義又有多大。受那次徒步經歷所影響,他成為了環保公益項目“一億棵梭梭”公眾倡導負責人。

從第一個到第十個

“99公益日”

2015年,當SEE基金會“一億棵梭梭”遇上騰訊公益“99公益日”,“公益 互聯網”就以這樣的方式結合了。聯合當地政府,將互聯網網民與民間環保組織、企業家、科研人員、當地牧民......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共同團體,在網絡平臺籌募資金,以10年種植”一億棵梭梭“為目標,計劃恢復200萬畝梭梭林,從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遏制荒漠化趨勢,降低沙塵暴對中國北方的影響,并借助梭梭的附加價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回憶起2015年,鄭碩談到:“那時候網絡平臺沒這么發達,能籌到多少款誰心里都沒底,只是充滿了對未知的新鮮感,也渴望接觸更多的人。”

隨著平臺宣發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解并參與項目。在一年一年的變化中項目籌款出現了疊加效應。“發現轉折的時候差不多是2016年到2018年。到第三、四屆‘99公益日’時,我們發現籌款情況變得很好了,人氣也旺了起來。”

而后來,互動方式更多了,得到了更多網友關注。

“一億棵梭梭”連續10年參加了“騰訊公益99公益日”,截止到2023年底,已經觸達10億次愛心網友。

微信截圖_20240930183732

從第1個月

連續到100個月的月捐人

在負責“一億棵梭梭”項目的同時,鄭碩也一直在為項目捐款。從第1個月到第100個月,每月的捐贈他一次都沒有落下過。

因為負責“一億棵梭梭”的項目籌款,最開始捐款是受項目所影響——既然做項目,那就全身心參與進來。慢慢地,一個月又一個月,這種捐款成為了習慣,也融進了他的生活。

在連續月捐100個月的勛章發下來時,鄭碩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已經連續干了100個月,挺好!”

其實100個月捐下來的金額微不足道,但這連續下來的小舉動在鄭碩的生活中占下很大的比重,成為了一種長情的陪伴。

這,或許是做公益的價值與意義吧。

微信截圖_20240930183900

從一個腳印到三萬步

2016年3月6日,其時負責“一億棵梭梭”網絡公益的鄭碩來到了阿拉善,親手種下了第一棵梭梭。

說起種樹,鄭碩剛開始不以為意:“不就是種樹嘛,挖坑、放樹苗、填土、澆水,是個人都會,這有啥難。”

然而僅僅是第一個“挖坑”環節就讓他滿頭大汗。沙子是流動的,如果沒有固沙經驗,沙坑沒刨兩下,就會被下落的流沙給填回去。為了種一棵小小的梭梭苗,鄭碩來來回回刨了無數次坑,那時他覺得自己可真是個廢物。

在前輩的教導下,他終于在沙漠親手種下第一棵梭梭。這種感覺和在網絡上看視頻完全不同:視頻只能看個過程,而自己親歷卻能全程體驗這個過程的辛苦與快樂。

后來,鄭碩在朋友圈留下了自己種下的小苗和踩在沙漠中的腳印照片,并寫到:“只有親身見過戈壁灘上的一叢叢的梭梭,才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偉大,才能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是多么地有意義。”

留下了第一個腳印,接下來就會有更多腳印。鄭碩開始跟著同事們一起奔走在項目第一線。

“一億棵梭梭”倡導的是科學種梭梭,種植密度、存活率都需要有人去監督、驗收。鄭碩的很多同事都要把大量精力花在這件工作上。

2021年,項目人員正在記錄梭梭林坐標

“在驗收季,一線的同事最辛苦。為了對每一位捐贈人負責,保證梭梭防風固沙的效果,我們真的是用腳板一步步走著去驗收”。一線同事一步一步走,一棵一棵數,對于沒種活的梭梭還需要進行補種,平均每天能走出三、四萬步來。“在沙漠中走三四萬步遠比在城市柏油路上走三四萬步辛苦,我當時腳都走得起了很多泡。”

從虛擬通向現實的連接

讓一棵梭梭存活并長大的均攤成本是10塊錢。

10塊錢,在城市里買不到一杯奶茶,卻可在沙漠里種活一棵梭梭,而一棵梭梭能穩固10平方米的沙。

很多時候,互聯網公益就是這么有意思——隔著一個互聯網,你在這頭捐款,我在那頭種樹。捐款并不只是一個動作,“互聯網 公益”將電腦與手機里的虛擬世界和遠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連接起來,從此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了。

所以,由你在手機上捐下的款項所購買的梭梭會隨機分配到阿拉善牧民的手中。比如說劉金香奶奶。

今年75歲的劉金香老人是阿拉善左旗蘇海圖嘎查的一名空巢老人。

2016年,鄭碩第一次來到劉金香老人的家。

他記得劉奶奶土黃色的房子孤零零杵在一片黃色荒漠當中,仿佛直接從沙子中長出來一樣。曾經,劉奶奶的家建在一片長滿青草的牧場上,后來隨著沙漠邊緣梭梭林的逐漸退化,這塊牧場也成了一片荒漠。當時劉奶奶的老伴想要種出一片梭梭林,把沙漠重新關回它該呆的地方去。然而這個想法還沒來得及實現,他就突發疾病去世了。老伴去世后,劉奶奶獨居在冷清的小院中,風沙刮起來連著好多天都不停歇,那架勢仿佛隨時都能吞沒她那幢孤零零的土黃色小院。

有一天劉奶奶從地里挖出了一棵梭梭苗,把它種在了自己的院子里。梭梭如愿地活了下來,長在了劉奶奶的院子里。這也算是劉奶奶替老伴完成了心愿。

微信截圖_20240930184115

2012年,荒漠化防治項目來到劉奶奶所在的蘇海圖嘎查推廣,劉奶奶院中的梭梭已經長成了一人高。她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種植梭梭的項目。直到現在,劉奶奶和當地牧民們已經種下了4500畝梭梭林。她院中的梭梭長得比院墻還要高出許多。

鄭碩清楚地記得劉奶奶的手,黑瘦、枯槁,像布滿了鱗片的松樹皮,和我們劃過手機、敲打鍵盤的手完全不一樣。塞外日頭烈風沙大,常年不停勞作,就成了這樣。

劉奶奶的努力獲得了回報。種樹、固沙,蘇海圖嘎查的戈壁正在發生變化。

三年前沙漠里的流沙能直接覆蓋到劉奶奶家門口的柏油路面上來,三年后,黃沙已被牢牢圈在固沙用的草方格內,路邊的梭梭生機盎然。

這樣的牧民還有很多,“互聯網 公益”模式讓大家從捐贈人,到項目策劃者、執行人、再到項目受益人,都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手機前的每一位捐贈者都有一根開掛的金手指,輕輕一點,就劃走了一片沙。

拿著手機指點江山,真是一件又颯又充滿了愛意的事情啊!

2022年,阿拉善牧民種植梭梭

10年從荒漠到綠洲的進化

奉獻者也是受益人

想象一下,家住北京朝陽區的網友看過騰訊公益短視頻后捐贈了10塊錢。這10塊錢很快由“一億棵梭梭”項目執行機構收到,并補貼給牧民種梭梭,捐款人越多,種下的梭梭也越多,黃沙再也掀不起什么大浪,牧民們的家也逐漸由荒漠恢復為牧場。幾年后,朝陽區的這名網友明顯感覺到每年春天,來自西北的沙子溫柔了許多。

你不經意的善意在地球上通過許多人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就這樣神奇地回報了你。

我要告訴你,這是真實發生的事。

從2014年項目啟動到2023年底互聯網觸達人次達10億;共募集社會資金超4億元;總共種植了8093.87萬棵以梭梭為代表的沙生植物;種植面積達到171.8萬畝;參與牧民從最初的46戶到513戶;參與社區從5個社區發展到157個社區;平均每天都有2.6萬棵梭梭在阿拉善種下。

曾經殘缺的梭梭林逐漸恢復,牧場也煥發新機,曾經一刮大風就會被風沙掩埋的柏油路現在干干凈凈。

你在互聯網上創造的虛擬能量在現實世界中變成了值守荒漠的衛士。

微信截圖_20240930184313

科技向善

致力于生物多樣化發展

保護我們的“野朋友”

梭梭,不但是防風固沙的荒漠衛士,也是沙漠生態環境中重要的一環。由梭梭為代表的典型沙生植物與沙蜥等爬行動物,波斑鴇、額喉羚、普氏野馬、野驢、荒漠貓等珍稀動物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鏈。保護梭梭,也就保住了沙漠生態。

2021年,生長良好的梭梭

地球有著包括沙漠生態在內的復雜生態系統,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不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全球有一半的GDP產出都與生物多樣性有關;近40%人口的生計依賴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中,約7成來源于動植物......

自成立伊始,作為依托于深厚技術背景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公益始終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而努力。物種保護工作也因為科技的力量變得更便捷、更強大。

處于高山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的雪豹以巖羊為主要食物,是衡量高山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保護雪豹也就是保護高原環境,因此它被譽為高山旗艦物種與傘護物種。

2023年3月,野外相機在那曲拍攝到的雪豹。圖/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雪豹的斑紋如同人的指紋,是每只雪豹獨一無二的身份識別征貌,科學家們正是通過對雪豹斑紋與尾巴的識別來判定紅外相機拍攝的雪豹是否為同一只,從而為雪豹的種群數量發展、遷徙路徑提供準確依據。以往科學家們通過肉眼鑒定費時費力,散布在野外的紅外相機也存在內存不足、儲存卡更換不便等問題,這都影響著保護雪豹工作的安全與效率。

騰訊AI技術團隊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雪豹項目組成員在一線調研

2021年10月,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保護機構組成聯合調查隊,共同發起雪豹保護項目,開發人工智能“騰訊雪豹AI識別系統”,用于雪豹及其棲息地的智能識別及監測數據管理云平臺以支持自然保護區內的雪豹保護工作。經過幾次迭代,根據項目組提供的數據讓雪豹的保護工作變得更輕松、更精準。

不但如此,以騰訊自研的AI萬物識別通用模型YOLOWorld為底層技術,2024年,騰訊公益聯合騰訊SSV、騰訊ESG以及多家社會公益機構,推出“我的野朋友”計劃,讓公眾輕松參與以數據標注為主的公民科學。它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與科學家們擁有同等視角,全民科普、全民參與、全民環保。

微信截圖_20240930184415

最長情的守護

治愈內心的荒漠

因為公益,阿拉善的荒漠得以改善,人們內心的荒漠也逐漸被治愈。

十年如一日,除“一億棵梭梭”外,騰訊公益與其他公益機構合作,進行了一系列籌款活動、科普宣傳、自然教育與公眾活動,借助互聯網傳播優勢讓更多人了解到環保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地球與人類的關系:大自然的生物鏈環環相扣,破壞其中任何一環,都可能給人類帶來難以承受的后果——保護地球、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與騰訊公益和“衛藍俠”一起做“河流守望者”,追蹤一家家排污企業,守護我們的生命之水;

在騰訊公益的連接下,與世界自然基金一起保護雪豹、東北虎、華北豹等旗艦物種,繪就萬物共生新圖景;

通過不斷努力,野外大熊貓的保護事業取得顯著成果,從“瀕危”降為“易危”;

與“珊瑚俠”們一起清理海洋垃圾,防治珊瑚白化,解救被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生物;

出臺愛海豚公益計劃,利用騰訊云智能,讓普通網友也能通過微信小程序參與到保護中華白海豚的公益中來......

一天又一天的履行,一年又一年的守護,從不了解到熟知,從觀望到參與,從參加一次環保活動到時刻踐行,騰訊公益帶來的深遠影響改變了網友們的觀念。

環保不僅限于種樹、動保,少開一次車、多關一盞燈、將塑料購物袋替換成可重復使用的帆布袋、拒絕使用一次性竹筷......每一個小舉動都是我們向地球傳達的善意。

大家互不相識,卻因緣際會地在互聯網結盟,共同在沙漠中種下一億棵梭梭、共同拯救海洋中脆弱的珊瑚礁,共同守護紅外相機另一端的雪豹,或者以自己的方式踐行環保,默默守護我們的星球,形成了互聯網 的獨特生態鏈。

默默守護,長久陪伴,這是我們對地球最長情的告白,也足以讓綠色以梭梭的姿態在荒漠中久久回響。

參考文獻:

1、《西北干旱區綠洲時空變化及驅動力》 作者 焦巖、閆峰、盧琦、王艷姣

2、《1981-2010年內蒙古沙漠化演變對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 作者 丁雪、雷國平、許端陽、李達凈、王子玉

3、《阿拉善左旗全力描繪生態美、產業興的壯美畫卷》 作者 馬秀梅、劉吉平

4、《一億棵梭梭》 作者 《華夏時報》王曉慧

閱讀 239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