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物種綠孔雀人工繁育取得初步成功
來源:新京報
云南鳥類物種數已超千種,新京報記者專訪鳥類專家解碼保護之道瀕危物種綠孔雀人工繁育取得初步成功
新京報訊 (記者張璐)10月12日,鳥類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介紹,云南的鳥類物種數已經超過了1000種,占世界鳥類種數的9%左右。
云南鳥類物種數占世界鳥類種數9%
楊曉君介紹,2017年發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種名錄-鳥類》記錄鳥類945種,約占我國鳥類的70%。最新數據顯示,云南的鳥類物種數已超過1000種,占世界鳥類種數的9%左右。
“‘超過1000種’是什么概念?如果把全球鳥類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進行排序,這個數字可以媲美排名15-20位左右國家的數據。”同時,云南擁有鳥類物種數占全國鳥類種數的2/3以上,并且有6%以上的鳥類在中國僅分布于云南。
云南還處于世界兩大自然地理區(古北區和東洋區)的交匯區,是全球鳥類物種的起源地之一,還是南亞和東南亞鳥類進入中國和北亞的一個重要門戶。同時,云南也是南亞、東南亞和北亞、中亞鳥類的重要陸地遷徙通道。
鳥類保護帶來經濟效益
目前,云南已全面禁止一切非法捕獵活動。同時健全保護體系,劃建的360多處自然保護地,成為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棲息地最根本、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對鳥類的保護也給云南帶來了經濟效益。鸛嘴翡翠是一種在中國僅分布于云南的鳥類。2017年10月,一只鸛嘴翡翠出現在德宏州盈江縣,在那邦濕地停留了197天,至少吸引了295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專程前來觀測、拍攝它。這些吃住在那邦鎮的鳥友至少帶來了50萬元的經濟效益。
“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證明。”楊曉君說。
■ 對話
楊曉君已研究鳥類30多年,始終呼吁公眾關注中國原生的瀕危物種綠孔雀,并20年致力于將赤頸鶴從東南亞引回中國。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楊曉君表示,目前開展的人工繁育綠孔雀已經取得初步成功。人工繁育的綠孔雀種群達到一定數量之后,將開始做野外馴化等工作,同時規劃向綠孔雀潛在分布區釋放。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
綠孔雀還可以在更廣的地方分布
綠孔雀面臨的威脅未完全解除
新京報:云南的綠孔雀種群數量為555只到600只,較5年前有所增長。從全球角度看,綠孔雀何時可以摘掉“瀕危”的帽子?
楊曉君:綠孔雀面臨的威脅并沒有完全解除。從中國綠孔雀生活的環境上來講,它們基本沿著河谷地區分布,這個地區正好是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區域,人類的經濟開發活動對它造成了很大影響,比如修電站、修公路、開墾耕地種植農作物等。
從世界角度來說,綠孔雀在東南亞廣泛分布,但是東南亞正處于經濟發展期,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比過去大得多。所以,綠孔雀面臨的壓力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但就我國而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恐龍河自然保護區關停礦場等,所以綠孔雀種群數量恢復比較快。當總量增長到一定程度時,綠孔雀也會和亞洲象一樣向外擴散。
新京報:除了恐龍河保護區外,國內還有適合綠孔雀生存的地方嗎?
楊曉君:云南中部和南部基本都適合于綠孔雀生活。6000年前,綠孔雀最北分布到河南,此后逐漸向南退縮。清朝初期,廣西還有綠孔雀分布,上世紀50年代初的河口和80年代的紅河州仍然可見綠孔雀,但近20年來,綠孔雀分布區確實退縮得比較厲害。
過去大家一直猜測這與氣候變化有關。但我們研究證明,綠孔雀分布范圍退縮和人為活動密切相關。如果把棲息地破壞、打獵等人為威脅因素消除,我認為綠孔雀還可以在更廣的地方分布。
人工繁育的綠孔雀將野外馴化
新京報:外來物種藍孔雀會對中國原生綠孔雀造成影響嗎?
楊曉君:藍孔雀被引入中國進行人工飼養后,有些可能逃逸到野外,由于數量不多,所以不會對綠孔雀棲息環境或食物資源造成太大威脅。
但致命的是,藍孔雀會跟野生綠孔雀種群雜交,造成野生綠孔雀種群的基因污染,而且雜交的后代是可育的。我們已經在野外發現了一些苗頭,因此云南省林草局下發了通知,禁止在綠孔雀的分布區養殖藍孔雀。
清朝以前的藝術作品中,描繪的孔雀都是綠孔雀。清朝傳教士郎世寧的畫中雖出現了進貢的藍孔雀,但這種情況非常少。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現代繪畫和工藝品中的孔雀幾乎都是藍孔雀。我擔心今后我們所說的鳳凰原型變成藍孔雀,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沖擊。
新京報:目前人工繁育綠孔雀的工作進展如何?
楊曉君:人工繁育方面,我們利用了綠孔雀的生物學特點。綠孔雀在野外產蛋通常是4-5枚,一旦滿窩就不會繼續下了。如果把蛋拿走,綠孔雀還會繼續產蛋,被拿走的蛋進行人工孵化,這樣就使產蛋量越來越多。
人工繁育還在探索階段,據我了解,今年籠養的20多只綠孔雀已經下了100多個蛋,并繁殖出一些綠孔雀。我們不敢說這解決了很多問題,只能說初步獲得了成功。
新京報:未來人工繁育的綠孔雀會放歸野外嗎?
楊曉君:人工繁育的綠孔雀種群達到一定數量后,我們將開始做野外馴化等工作,并向綠孔雀潛在分布區進行釋放,但這些是比較長遠的規劃。
人工繁育綠孔雀的目的有三個,一是為防止綠孔雀野外滅絕,二是可以在綠孔雀的潛在分布區進行野放。另外,考慮在養殖機構展出,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綠孔雀。
爭取將赤頸鶴列入再引入物種名單
新京報:2020年,黑頸鶴從“易危”降級為“近危”。每年冬天都有黑頸鶴來云南越冬,云南對此有哪些保護措施?
楊曉君:黑頸鶴是青藏高原旗艦物種。目前,黑頸鶴成為我國9種鶴類中唯一的一種種群增長的鶴類,并在2020年摘掉了“受威脅物種”的帽子。
每年10月,黑頸鶴會陸續到達云南,來年2月至3月底遷走。對于黑頸鶴的保護,云南劃定了一些棲息地保護區,如云南東北部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同時,在黑頸鶴的棲息地實施食源地改造工程,增加食物來源。遇到大雪等極端天氣,也會進行人工投食。
云南黑頸鶴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如大山包黑頸鶴的種群數量直線上升,從幾十只上百只到現在的上千只。
新京報:你推動將赤頸鶴引入中國,目前有難度嗎?
楊曉君:赤頸鶴是一種非常高大的鳥類,英國人約翰·安德森1878年發表論文,稱在盈江蚌西觀察到成群的赤頸鶴,但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就找不到赤頸鶴了。
我想推動將赤頸鶴從東南亞引回中國,但赤頸鶴是否能留得下、目前的生境是否能滿足它們的需求,這些都是問題。
近些年,我們了解到,泰國已經人工繁殖了赤頸鶴。它們原本生活在沼澤中,現在可以生活在水稻田里。如果將赤頸鶴引回中國,它們在現有的濕地公園和稻田繁殖,就有可能留得下來。
這些需要跨國合作,我們也在和國家林草局爭取,希望將赤頸鶴列入再引入物種的名單。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