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苒仙姿含淡白,盈盈宮粉帶輕黃
苒苒仙姿含淡白,盈盈宮粉帶輕黃
山蠟梅(2023年10月下旬攝于南京中山植物園)
從花友處得知北園巖石園的山蠟梅開花了,興沖沖地前往尋覓了幾次,均無功而返,未曾想卻在藥物園西側的路口遇見一株。山蠟梅的花實在太小,大多又低頭頷首、羞羞答答地躲藏在綠葉下,很難被人注意到,但湊近仔細觀察,會發現它那細長的花瓣呈半透明狀,在秋陽的映射中晶瑩清透,宛如一只迷你小章魚(見下組第2張圖)。
山蠟梅(2023年10月下旬攝于南京中山植物園)
山蠟梅是蠟梅科蠟梅屬常綠灌木,高1~3m;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被微毛,后漸無毛。葉紙質至近革質,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數為長圓狀披針形,長2~13cm,寬1.5~5.5cm,頂端漸尖,基部鈍至急尖,葉面略粗糙,有光澤,基部有不明顯的腺毛,葉背無毛,或有時在葉緣、葉脈和葉柄上被短柔毛;葉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網脈不明顯。
花期9~12月,花小,單生于葉腋,直徑7~10mm,黃色或黃白色;花被片圓形、卵形、倒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15mm,寬2.5~10mm,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雄蕊長2mm,花絲短,被短柔毛,花藥卵形,向內彎,比花絲長,退化雄蕊長1.5mm;心皮長2mm,基部及花柱基部被疏硬毛。果期翌年4~7月,果托壇狀,長2~5cm,直徑1~2.5cm,口部收縮,成熟時灰褐色,被短絨毛,內藏聚合瘦果。
山蠟梅(2023年10月下旬攝于南京中山植物園)
山蠟梅是我國特有的植物,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多生長在山地疏林中或石灰巖山地。它喜光而又耐蔭,喜濕但具有一定耐旱力,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疏松的沙壤土。
山蠟梅雖然與蠟梅同名且同科同屬,但兩者的區別甚大,尤其在于花:蠟梅屬落葉灌木,花開時不見葉,花期多于12月至次年2月;花色多為純黃或淡黃,色似蜜蠟;花瓣內外輪形態差異大,或異色;花香清冽幽遠。而山蠟梅屬常綠灌木,花開時常常“嬌羞”地躲在葉片下,花期多在9至12月間;花色淺淡黃近霧白色,花瓣瓣尖且無內外差別,絲絲縷縷,纖弱細長,幾乎無香。
山蠟梅(2023年10月下旬攝于南京中山植物園)
山蠟梅枝葉繁茂,四季常綠,葉片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所以也被稱作“亮葉蠟梅”,因其深秋開出淡黃花朵,故又名“秋蠟梅”。與蠟梅相似,它也是一種良好的園林綠化植物,常配植于小庭院的窗前屋后及墻隅、坡地、池畔,或成片群植在公園或風景區,與高大的青松翠柏交相輝映。
自古以來,山蠟梅的葉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辛、微苦,性涼,入肺、脾經,有祛風解表、芳香化濕的功效,主治流感、中暑、慢性支氣管炎、濕困胸悶、蚊蟻叮咬等病癥。中成藥【山蠟梅葉顆粒】的主要成分就來自山蠟梅葉。山蠟梅葉還能用于用于泡茶飲,早在一千多年前畬族的先民和郎中就以此來防疫治病,故又被稱為“食涼茶”、“香風茶”、“毛山茶”。
山蠟梅(2023年10月下旬攝于南京中山植物園)
找不到吟詠山蠟梅的古詩詞,只好在眾多的蠟梅詩中挑選元代周巽(xùn)的一首來湊數,因為其中這句“苒苒仙姿含淡白,盈盈宮粉帶輕黃”所描繪的倒更像山蠟梅之花。
元代周巽的《蠟梅 其一》
鏡里素娥容貌改,鉛華凈洗試新妝。
纖葩微沁蜂須蜜,疏蕊中凝鳳髓香。
苒苒仙姿含淡白,盈盈宮粉帶輕黃。
先迎蠟雪留孤跡,獨倚春風壓眾芳。
山蠟梅(2023年10月下旬攝于南京中山植物園)
https://mp.weixin.qq.com/s/XZXMxmFLcvEmSsJB-EAU4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