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生大型真菌受威脅程度評估、問題和對策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6條要求各締約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國家戰略、計劃和方案。紅色名錄是制定科學、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計劃和方案的基礎和依據。英國、荷蘭、挪威等歐洲國家發布了本國的大型真菌或菌物紅色名錄,在政府決策和菌物有效保護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起,中國菌物學者開始探索真菌紅色名錄的制定,包括采用IUCN評估等級和標準對中國大型真菌受威脅狀況進行初步評估,但與國際上采用的IUCN標準并未完全接軌,且評估的物種數量少,所涉及的地理范圍較為狹窄。2016年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啟動了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工作, 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標準體系做了必要的調整,建立了“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技術規范”。采用該規范評估了分布于我國的227科1,298屬9,302種大型真菌物種的生存與滅絕風險。結果發現97種大型真菌處于受威脅狀態,并編制了首個國家范圍的“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
橙黃疣柄牛肝菌Leccinum aurantiacum(Bull.) Gray (劉建偉攝)
靈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 Wu, Y. Cao & Y.C. Dai (劉冬梅攝)
雖然我國在大型真菌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不健全,大型真菌就地保護體系尚未建成,調查與監測相對滯后,大型真菌保護意識薄弱,資金投入與科技支撐能力不足。基于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結果,并結合中國大型真菌保護現狀,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建議:
(1)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依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確定我國大型真菌保護優先順序,重點關注受威脅的蟲草類、塊菌等食藥用菌,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大型真菌物種名錄”。
(2)合理布局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大型真菌自然保護地體系,提升遷地保護能力。
(3)盡快完成全國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野外調查與評估,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監測網絡體系,掌握大型真菌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
(4)基于大型真菌紅色名錄反映的我國大型真菌多樣性現狀及其分布狀況,加強科普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5)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大型真菌分類學和菌種分離保藏技術研究,構建完善遷地保藏菌種評價技術方法體系,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綠色發展。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