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彰顯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
春來遮不住,桃李吐芳華。清明后,經過數日陰雨的洗禮后,四十不惑的深圳經濟特區風和日麗、生機勃勃。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科技戰疫”成為深圳最顯著的特色,而騰訊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
走訪騰訊,手機導航帶我們見識了兩座騰訊大廈。先是到了位于科研路的騰訊大廈,而后再到位于濱海大道的騰訊全球總部大廈,一座現代科技風格的高樓。在此次疫情中,騰訊先后設立了15億元人民幣的國內戰疫基金和1億美元的全球戰疫基金,并通過騰訊公益平臺,幫助100多家慈善組織向社會籌集6億多元,源源不斷地為戰疫輸送“血液”。
除了“輸血”之外,騰訊更是通過互聯網科技能力為抗疫非常時期的社會和經濟“舒筋活血”。隨著疫情發展,騰訊健康、騰訊醫典、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微信和QQ等產品和平臺,快速推出和不斷迭代遠程診療、線上會議、健康出行、線上課堂等各類服務,助力抗擊疫情、推進復產復工。
騰訊捐贈的醫用防護服等物資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戰疫基金”:全時態多方位為抗疫提供支援
此次戰疫,騰訊基金會成為國內率先響應和行動起來的企業基金會之一。疫情爆發后,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和總裁劉熾平就迅速召集高層領導商議對策,在1月24日除夕當晚,就設立3億元的戰疫基金,并且強調這是首期應急防控基金,主要用于采購防護服、口罩和酒精等急需醫用物資,全程送達湖北地區多家醫院。1月25日,首批10萬只口罩等捐贈物資就到了武漢。
當時湖北多地處在暫時關閉離漢通道的狀態,捐贈物資的運送工作困難重重。騰訊大楚網團隊沖在湖北抗疫一線,聯合當地慈善組織和民間志愿者,冒著風險,奔走在醫院和社區,把騰訊捐贈的醫療物資和設備準確、及時地送到救治一線。團隊成員就像一塊高度繁忙的“接線板”,最忙的時候,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戰疫基金”隨著疫情發展不斷追加。2月7日晚,騰訊宣布設立15億元人民幣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綜合保障基金”(簡稱“戰疫基金”),分別投入物資支援、技術支援、人員關懷、科研與醫療事業等領域,形成抗擊當下疫情和防患未來疫情的一攬子救援和保障計劃。
“戰疫基金”不僅關注臨床救治,還關注科研攻關這個同等重要的戰場。在為醫院捐贈緊缺物資和CT設備的同時,還為多家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云計算資源和技術,助力提高藥物篩選等工作的效率。投入第一期3000萬元資金,與鐘南山院士團隊共建實驗室,探索將大數據應用于傳染病流行病學監測預測;為西湖大學捐建一個醫學實驗室;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1500萬元,其中500萬元用于支持清華大學“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1000萬元用于支持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開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治療方案的緊急攻關。
“戰疫基金”不僅關注當下,更著眼長遠。投入1000萬元資助中國工程院尖端人才的培養計劃,選派國家醫療隊骨干、中國醫學院優秀人才出國學習、深造;投入資金支持包括王辰、張伯禮等23位院士在內的院士與一線醫務人員“結對培養計劃”。
“戰疫基金”不僅有速度和力度,更有溫度。特別設立一筆關愛基金,為在抗疫中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醫務工作者、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等群體提供保障,為被感染醫護人員提供康復服務等長期支持。另外,聘請專家編制防疫手冊,并翻譯成外文在國外發放,把中國經驗傳播到國外,為全球大眾提供疫情防控服務。
隨著全球疫情升級,騰訊又設立了1億美元的全球戰疫基金,目前重點是為全球相關醫療機構提供救治物資支持。4月3日,騰訊宣布與世界衛生組織加深合作,向世衛的COVID-19團結應急基金捐款1000萬美元,共同推動以數字醫療解決方案助力全球抗疫。
“騰訊在大災大難面前從不缺席。騰訊人都是發自內心的追求,自發地為抗擊疫情出力。”騰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葛燄說。
“科技戰疫”:數字化助力不在一線卻“一直在線”
2月18日,國內疫情處在高峰期間,世衛組織到訪騰訊考察。這是該組織在華考察全程中去過的唯一的科技企業,調研內容正是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大數據防控疫情。其后發布的聯合考察報告贊揚中國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強對密切接觸者和重點人群的管理,對前沿科技助力疫情防控表示肯定。
據了解,無論在國內疫情最嚴峻時期,還是進入復工復產,以至到疫情在國際暴發階段,騰訊互聯網產品提供的數字化服務都“一直在線”。
在抗疫服務方面,騰訊推出疫情督查、遠程問診、病例自查等工具,將醫療圖像AI技術開放供前線醫護人員使用,將云計算資源免費開放給科研機構;在信息傳播方面,騰訊新聞、健康、醫典、地圖等團隊合作開發,推出發熱門診地圖、辟謠平臺等產品;在社會服務方面,開發出健康碼、復工碼、復學碼等工具,助力各種生產生活場景中的防控工作。
在疫情期間,騰訊推出“遠程協作工具包”,包括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樂享、騰訊文檔等,幫助企業實現遠程開工。QQ、企業微信、騰訊課堂等平臺,為學校和學生搭建了線上課堂。騰訊海納團隊推出了小區電子出入證,實現社區防疫的無接觸管理。
不僅如此,在騰訊與政府部門、行業伙伴的共同推動下,專門為疫情而生的各種小程序層出不窮,比如全國第一個口罩預約購買小程序“穗康”、幫助企業同步解決防疫和復工難題的小程序“We智造”,此外還有“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小程序、幫助餐飲連鎖企業開展線上外賣業務的小程序等,促進社會生活有效運轉,企業單位復工復產。
作為一家互聯網平臺企業,騰訊還注重調動生態的力量。例如,騰訊公益平臺1月23日開放籌款通道,一時匯集了100多家公益機構,做到邊籌款、邊執行、邊反饋,共募集6億多元善款實施160多個公益項目。
騰訊公益平臺還推出了行為公益的創新產品,通過社會動員,傳播正能量,比如“戰疫接龍”、“承諾拒食野味”、“拼字送祝福”等,據統計,有700萬人參與了接龍,通過用戶的互動參與,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隨著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階段,騰訊的抗疫科技也在國際舞臺施展拳腳。3月27日,已經為中國民眾提供了60億次查詢服務的疫情模塊——騰訊健康新冠疫情模塊國際版正式開源;4月3日,騰訊向全球開源“新冠肺炎AI自查助手”,這將幫助全球民眾自查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并給出防范指引;騰訊還與全球多個互聯網科技平臺聯合發起倡議,向世界各地開發者征集有助于“戰疫”的技術方案。
這場世紀疫情正值聯合國成立75周年。在這個特別的背景下,聯合國宣布和騰訊達成全球合作伙伴關系,計劃將數千場活動搬到騰訊會議和企業微信上舉行。這將是聯合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全球對話。
騰訊課堂支持學校疫情期間遠程上課
“科技向善”:每個騰訊人都肩負的時代使命
抗疫全面展開給騰訊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據了解,前后共計接近3萬名騰訊員工加入到這場“科技戰疫”中,其中很多人從春節就放棄假期,加班加點工作。很多團隊都有這樣的經歷:接到一個抗疫的需求,一兩天內就要上線產品,必須連夜開工,爭分奪秒,就像在和疫情進行一場無休止的賽跑。
“雖然大部分投身到抗疫工作中的騰訊人,并不身處醫院、科研、社區等抗疫一線,但我們‘一直在線’,默默為抗疫提供保障和助力。”騰訊集團黨委書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表示,這輪“科技戰疫”是對騰訊的一次歷史使命的考驗,每一個騰訊人都在其中深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社會價值。
據介紹,騰訊去年把“科技向善”寫進公司使命愿景,就是倡導每一個騰訊人把科技創新和發展,與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緊密聯系起來,讓科技發揮向善的特性,創造可持續的公共價值。
這種責任和情懷也體現在騰訊對扶貧的持續助力之中。一直以來,騰訊積極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數字化支持。比如,自2015年開始連年舉辦的騰訊99公益日,通過騰訊公益平臺連接愛心企業和用戶為公益慈善組織捐贈,據統計超過90%善款用于鄉村發展,探索出互聯網慈善扶貧的成熟模式。此外,微信支付、騰訊新聞、騰訊教育、騰訊微視等產品和服務也已經下沉到廣大鄉村地區,為鄉村脫貧和發展打下了數字化基礎。
長效扶貧除了“輸血”更要“造血”。過去十年里,騰訊為村平臺幫助全國1.5萬個村村莊開設村級微信號、打造“數字家園”,實現與彼此和城市更好的連接。此次疫情中,騰訊為村平臺第一時間接入疫情咨訊、發熱自查、實時辟謠、在線問診等產品功能,并且動員平臺上250萬村民自主開展疫情防控和健康宣傳等活動。
騰訊為村創始人陳圓圓表示,疫情之下很多城市務工人員不得不滯留在鄉村老家,如何同時做好抗疫和扶貧,關鍵在于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讓財富在鄉村的土地上自然生長,讓情感在鄉村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供患者憑碼進院就醫
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全球層面還是中國層面,科技在經濟和社會深度轉型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郭凱天指出:“科技戰疫不僅是我們的能力所在,更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所在。我們將不遺余力地提供互聯網技術支持,助力地球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共同戰勝全球級挑戰。”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