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在赭曲霉素A的生化檢測領域取得進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在重要真菌毒素赭曲霉素A的生化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生物傳感領域重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Top期刊、SCI一區期刊,IF: 10.257)和《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Top期刊、SCI一區期刊,IF: 7.1)。論文第一作者均為實驗室副主任王永紅副教授,通訊作者均為實驗室主任劉高強教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真菌毒素是由絲狀真菌等微生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也包含真菌毒素相關的衍生物。真菌毒素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毒性,一旦產生很難消除,不僅能引起谷物等糧食的腐敗變質、營養流失和品質降低,還能導致急性中毒、致癌、致突變、致畸等嚴重后果。赭曲霉素A(OTA)是曲霉屬和青霉屬一些產毒菌株的次級代謝產物,是一種重要真菌毒素,污染范圍廣,具有強烈腎毒性、神經毒性、免疫毒性,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因此,為了保障人類和動物的健康以及生態環境的安全,對真菌毒素如赭曲霉素A進行檢測分析和定量監測具有重大意義。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圍繞赭曲霉素A檢測,利用生物傳感技術首次提出了一種基于RecJf外切酶循環和β-環糊精主客體識別作用檢測赭曲霉素A(OTA)的方法(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9, 124:82-88)。通過外切酶循環作用和β-環糊精富集作用實現了目標的信號放大檢測。在最佳條件下,信號與目標濃度對數在10 pg/mL至10.0 ng/mL范圍內保持線性關系,檢測限低至3 pg/mL。這種檢測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且在檢測限、檢測范圍和靈敏度方面令人滿意,可以通過更換相應的適體,實現多種目標檢測。
| |
The structure of ochratoxin A (lef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ensingstrategy (right)
| |
Sensing principle of aptamer electrochemical platform Specificity of the proposed sensor
圖1 赭曲霉素A的電化學檢測
此外,還利用三股螺旋適體探針(TAP)發展了一種新的化學發光生物傳感器用于測定赭曲霉素A(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2019,298:126867)。設計的TAP結構主要包含三個部分:環部一段可以捕獲目標分子的核酸適體DNA,用作信號探針的DNA處于中間部分,莖部有一段可以與信號探針部分互補的DNA序列。利用信號探針能和Hemin結合形成G-四鏈體并能夠催化魯米諾-H2O2化學發光反應體系,實現了對赭曲霉素A的定量分析。在最優條件下,化學發光信號與目標濃度在0.1 ng/mL ~ 2.0 ng/mL內保持線性相關,檢出限低至0.07 ng / mL。這是一種無需進行信號標記便可實現OTA測量的化學發光方法,具有設計新穎、簡單、經濟、高靈敏、高特異性等優點。
| |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emiluminescenceassay (left), chemiluminescence spectra of the sensor (right)
圖2 赭曲霉素A的化學發光法檢測
論文信息及相關鏈接
1. Wang YH, Ning G, Wu YH, Wu S, Zeng B, Liu G-Q*, He XX, Wang KM. Facile combination of beta-cyclodextrinhost-guest recognition with exonuclease- assistant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assay of ochratoxin A. Biosens. Bioelectron. 2019, 124:82-8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6566318308066
2. Wang YH, Fang ZY, Ning G, Wu YH, Wu S, LiuG-Q*. G-quadruplex-bridged triple-helix aptamer probe strategy: alabel-free chemiluminescence biosensor for ochratoxin A. Sensor. Actuat.B-Chem. 2019, 298:1268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5400519310664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