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城郊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寶貴樣板
媒體:農民日報 作者:付雅
專業號:海珠濕地
2021-12-15 09:23:30
| |||
![]() 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景觀。 資料圖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倉頭村一片片五六米寬的農田被一條條水溝劃分開,從高處看,玉米、甘蔗、蔬菜等多種農作物井井有條……這是當地獨特的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景觀。 在緊鄰廣州城、商品農業發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海珠先民充分利用高溫多雨、地處珠江口、水網密布的自然條件,通過順涌建圍、設置閘梪、挖溝抬畦,提高土壤層高度和深溝蓄水調水,以抵抗潮汐、臺風、干旱等天氣的影響,巧妙構建了極富智慧且旱澇保收的“基圍+水梪+高畦深溝+園藝作物+禽魚養殖”生產模式及“水—果(蔬)—草—魚—鳥”完整的生態鏈。這就是最近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的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 目前,海珠濕地及其周邊地區的高畦深溝農業系統存留面積超過800公頃,畦面超過2200塊,深溝超過9500條,水梪數量超過400個。 提到“高畦深溝”很多人都會覺得陌生,但只要去過海珠濕地的游客就會對海珠本地傳統果樹種植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些印象。海珠區四面環水,地處珠江三角洲弱潮河口,被珠江前后航道環繞,區內分布著大大小小74條河涌,河網密布,區內農地基本都臨近河涌,受潮汐漲潮影響尤為明顯。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農墾最早、最具珠江文化特色的地域之一,海珠區憑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自然人文風情,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的人們創造出了罕見的地處城區的農業文化遺產。 海珠區的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始于秦漢時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與興盛,是海珠區特有的水土自然條件與歷史時期商品農業的發展合力造就的,具有自然與人文因素的雙獨特性。其突出的生態功能,被譽為廣州的“南肺”。 據了解,海珠區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進一步促進了遺產地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該系統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產生了一批傳統經濟作物名種,如紅肉楊桃、雞心黃皮、侖頭柳橙、大塘番石榴、嶺南木瓜、石硤龍眼、尚書懷荔枝、素馨花、鳳崗韭黃、新村雞茸莧菜、荔枝菌等,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嶺南佳果基因庫。 作為獨特的農業文化景觀,海珠區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還引起了國際農學界、園藝界的關注。早在1909年,美國著名農學家富蘭克林·H·金就在此拍下了迄今所見世界首幅高畦深溝景觀的照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園藝學家高魯甫、地理學家梁溥等對遺產地的高畦深溝也做了記錄和研究。 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之所以能夠較好地避開城鎮化、現代化的沖擊,得以良好存留,是因為政府部門對海珠濕地保護措施的高度重視與不斷升級,化解了困擾萬畝果園多年的“城市之肺”與“農民之胃”如何兼得的難題,使得遺產地現已成為市民可達、可享的重要生態空間,成為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的調節和穩定器。 在全球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海珠區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其保護與發展之路,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樣板。 |
閱讀
1001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