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蝙蝠幼崽也會“咿呀學語”
8月19日,《科學》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 蝙蝠幼崽發出的聲音具有人類咿呀學語的主要特征。研究指出,蝙蝠幼崽與人類一樣,“咿呀學語”在發育初期就開始了,且具有明顯的重復性和節奏性。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行為研究員Ahana Fernandez與她的同事在中美洲雨林中跋涉時,持續聽到一種不尋常的聲音:尖銳的、重復的唧唧和吱吱聲。他們發現,這些聲音來自大銀線蝠幼崽,盡管它們聽起來與人類嬰兒的咿呀學語并不相同,但Ahana Fernandez與她的同事懷疑這兩者可能有共同之處。
行為生態學家、論文合著者Mirjam Knörnschild說:“盡管這種行為似乎很像人類嬰兒的咿呀學語,但科學家尚未正式比較這兩種行為。”因此,科學家向研究嬰兒語言發育的專家尋求建議,列舉出人類咿呀學語的主要特征。結果發現,大多數嬰兒的咿呀學語似乎是缺乏語義的。Knörnschild說,嬰兒的咿呀聲并不是為了表達要食物或不適,似乎更像是玩耍,即使他們獨自一人時也會這樣做。
隨即,研究人員在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的雨林中連續數周記錄來自八個不同群落的20只蝙蝠幼崽,得到了5.5萬個蝙蝠幼崽的音節數據。由于人耳不能完全適應蝙蝠的聲音,而且有些頻率超出了人類的聽覺范圍,研究人員只能依賴于電腦將聲音進行視覺呈現。Fernandez說,有一部分聲波圖型是便于觀察的,像心電圖一樣有著明顯的波動,但有些卻像一團烏云。
在分析了這些音節后,研究人員發現蝙蝠學語與人類嬰兒學語具有共同特征:不斷重復、缺乏語義、具有一定的節奏等等。
實際上,成年雄性大銀線蝠會發出復雜的“歌聲”,就像是鳴鳥去保衛它們的領地和吸引配偶時發出的聲音一樣。這些聲音是由25個不同的獨特"音節"組成。而大銀線蝠幼崽一遍又一遍地發出這些音節,似乎是在為它們有一天能將這些音節“串成完整的歌曲”而練習。
由于是第一次做這樣的研究,錄音中的5.5萬個音節都必須手工分類。未來,研究人員打算利用機器學習繼續分析這一數據庫。
圣安德魯斯大學的蝙蝠研究員Sonja Vernes稱,這項工作使哺乳動物發聲學習的研究有了更多新選擇。她指出,蝙蝠將可能成為研究哺乳動物發聲學習和發展的理想動物模型。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