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社會大倒退!然而,印度噩夢才剛剛開始......
印度疫情出現超級反彈這事大家都知道了。
最近半個月,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從10多萬一路飆升到35萬,有媒體將其稱為全球新的疫情“風暴中心”。
過去一年,西歐、美國、南美、西亞都曾成為疫情“風暴中心”。但印度不能被稱為“風暴中心”,而是“超級風暴中心”。
因為,印度疫情形勢和影響跟之前的“風暴中心”根本不是一回事。印度疫情,有可能引發新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吳教授來了”(ID:gh_1ed8517640ec),原文首發于2021年4月25日,原標題為《印度,正在經歷一場社會超級大倒退》,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印度疫情必將超過美國
為什么說印度是“超級風暴中心”。可以給大家列出N個理由。
第一,現在全球確診人數最多的10個國家依次是美國、印度、巴西、法國、俄羅斯、土耳其、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印度單日新增病例總量>(美國+巴西+法國+俄羅斯+土耳其+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再換個對比口徑:印度以17.9%的全球人口占比(13.6億÷76億),產生了超過30%的日均新增確診。
第二,截至25日,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連續12天超20萬。僅過去一周,印度新增超過200萬確診病例,這是什么概念?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一年多,印度過去一周的新增病例就占到了全國總確診病例的12%。
第三個理由就更恐怖了。印度持續刷新本國單日最高新增紀錄和全球單日單個國家新增病例最高紀錄。現在全球累計確診第一的美國大約3300萬例,累計確診第二的印度大約1700萬例。看著少一半,但大家看下面這兩張圖,就能明顯發現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美國新增確診最多的時候也就30萬例左右,而且是前期經過震蕩達到30萬例后,快速震蕩下降。但印度的新增確診曲線是,達到30萬后還在指數級上升!新增確診峰值能到多少呢?60萬例?90萬例?誰也不知道。
第四,再舉個小例子管中窺豹。4月4日,新德里飛往香港的一架印度航班上,居然檢測出53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這架飛機最多載188人,也就是說確診率超過28%。
……
所有這些信息是曾經的任何一個“風暴中心”都不曾出現的嚴峻情況。我們現在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印度累計確診病例超越美國已無懸念,將成為全球疫情無可逾越的“超級風暴中心”!
2 疫情反彈擊潰印度醫療
從去年初疫情大暴發,已經有無數個國家的醫療體系被疫情擊潰。其中就包括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美國,意大利、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巴西等新興國家。
但是,這些國家在挺過疫情的第一波巨浪后,通過國家機器的強力動員,在隨后的疫情反彈中,醫療體系勉勉強強算是抗住了。
印度完全不同。他的醫療體系在疫情的反彈中被徹底擊潰、擊穿、擊毀。
早在4月18日,首都新德里的新增確診病例就超過2.5萬人,病毒檢測陽性率飆升至29.74%,比飛香港那航班還要高。也就是說,新德里平均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攜帶新冠病毒。
2000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啊,三分之一的陽性率,那就是差不多700萬!有媒體報道,新德里現在每四分鐘就有一人死于新冠肺炎。
如此嚴重的疫情,醫療體系不崩潰都不可能。印度德里首席部長阿爾溫德·凱杰里瓦爾當地時間18日在推文上說,擁有2000萬人口的德里,可用的重癥監護床位已不到100張。“德里正面臨嚴重的氧氣短缺。鑒于病例激增,德里(對氧氣)的需求遠遠超過正常供應。”
這種情況可不僅是德里。在印度的29個邦中,至少11個邦已向國家政府通報醫院床位、醫用氧氣和用于治療新冠的關鍵藥物短缺,并尋求立即幫助。
為此,印度總理莫迪專門召開高級別會議,討論要求增加氧氣生產供應,內政部要求各邦嚴格遵守醫用氧氣分配計劃。
被擊潰后的醫療體系,根本來不及救治潮水般的病人,死亡病例的快速增長成了必然。根據公開數據,印度單日新增死亡病例已經連續一周超過1000例。據《柳葉刀》預測,到6月,印度每天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2300人。
對于一位運氣比較差的德里確診病例而言,他有可能在人生的最后時光里遭受到連續的無助:醫院人滿為患不接收,接收后缺醫少藥;不幸病逝,但遺體火化還需要排隊,火葬場煤炭供不應求只能改用木柴,然后木柴價格暴漲。當然,家人也可能迫不得已在露天停車場等地私自將其火葬。
這不是聳人聽聞,或者毫無根據的杜撰。德里一位叫維米爾·卡普爾的居民就向媒體訴說了他的經歷:目睹大量病人死在救護車上,醫院因床位緊缺、藥物和氧氣幾乎耗盡而無法收治病人;母親的遺體運到火葬場,卻發現火葬場已經不堪重負,等待火化時間從15-20分鐘增加到5-6個小時,火葬場改用木柴,木柴的價格上漲了三倍。
此外,有消息稱,由于超負荷運作,印度蘇拉特的一家火葬場的金屬零件都烤化了,艾哈邁達巴德一家火葬場的煙囪崩塌……
疫情持續蔓延,確診和病亡數字持續攀升。新德里電視臺說,現在是自從1984年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時期。要知道,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直接加間接導致約60萬人死亡!
3 為什么是印度
實際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前幾個月,國際社會就表達了對印度疫情的擔憂。
去年3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情況計劃主任Mike Ryan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對抗疫情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印度控制該病毒的能力。
一年后,WHO的擔憂變成了現實挑戰。那么,印度為什么成為了抗疫的薄弱環節?
第一,印度是超級人口大國,部分地區衛生條件差。印度人口有13多億,馬上就要超過中國成為人口第一大國。而且,印度人口超級密集,達到454人/平方公里,日本也不過347人/平方公里。這就給疫情大傳播提供了基礎條件。
印度貧民窟的防疫更為薄弱。在印度最大貧民窟——孟買塔拉維,2平方公里中居住近百萬人口,且衛生條件極差,根本不可能進行常態化防疫、消毒。孟買對10197人的最新調查顯示,貧民窟的血清陽性率為41.6%,非貧民區的血清陽性率為28.5%。
第二,印度醫療資源嚴重短缺,且分配不均。印度沒有全國醫院病床數的總體統計數據,國外有團隊估算為1759580張,即每千人擁有1.31張病床,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現在,印度尚未治愈的確診病例大約300萬例,約兩個人分到一張病床。很多媒體說,印度現在兩個病人共用一個病床,和這個數據比較吻合。
但情況可能還沒這么樂觀。印度的醫療體系分為公立和私立。其中,私立醫療體系擁有全國55%的病床數、90%的醫生和80%的呼吸機。印度國家統計局2019年數據顯示,公立醫院就診的患者僅占30.1%,在私立醫院就診的患者占65.8%。
現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是已經被全部調動起來、參與到這場抗疫大戰中,還是依然在堅持以盈利為目的的抗疫,目前還沒有看到公開資料。所以,如果私立醫療沒有全身心投入,印度情況會更糟。
第三,印度居民的不配合嚴重制約了抗疫成效。疫情充分體現出不同區域民眾截然不同的抗疫態度。疫情暴發后,儒家文化圈的中日韓越可以說是全球抗疫最成功的。
歐美國家民眾確實散漫慣了,疫情之初連口罩都不想戴。但是,疫情日趨嚴重后,老百姓整體還是慢慢理解、配合政府的嚴格防疫的。
印度人民完全不同。4月11日,印度新增確診病例已經突破15萬,但4月12日,竟然有百萬印度教朝圣者參加大壺節,爭先恐后跳入恒河沐浴。更奇葩的是,居然有20名確診患者逃出醫院,去參加大壺節。
一名北阿坎德邦高級官員直言不諱地指出,大壺節慶典顯然已成為超級傳播事件,而印度政府根本無力控制事態。碰上這樣的老百姓,放在哪個國家都會讓政府頭疼。
另外,疫情已經嚴重到這種地步,印度農民的抗議活動依然士氣高漲。據印度媒體報道,德里邊境還有四萬多抗議者。
第四,印度政府的好大喜功和治理能力低下。政府的一言一行都在向民眾傳遞信號,政府如果對疫情都不夠重視,就別指望百姓當回事。
過去一年里,如果政府用好時間窗口,儲備醫療物資,做好疫情監測防控,印度醫療體系絕不會像如今這樣不堪一擊,疫情也不會反彈到這般田地。
那印度政府做了什么呢?3月7日,衛生部長哈什·瓦爾丹公開對印度疫情局勢做出異常樂觀的評估,并宣稱國內疫情已經“進入尾聲”。但當時的情況是,印度單日新增病例還接近2萬例!也正是衛生部長發出這番言論前后,印度新增確診開啟指數級反彈。
4月16日,印度單日新增確診已經突破20萬例。莫迪為自己所在的印度人民黨進行選舉造勢時,竟然公開不戴口罩,并且聲稱“我可以看到人山人海,我從未見過這樣(大規模)的集會。”
政府高層態度如此,還能指望基層公務人員恪盡職守防疫嗎?
人口基數大、醫療條件差、居民不服管、政府能力差,全世界有無數國家具備這四大因素中的一個或兩個,但能夠把四個都聚齊的,也就只有印度了。
4 “世界疫苗工廠”的疫苗之痛
先搶口罩,后爭疫苗。這是疫情暴發后國際社會上演的戲碼。尤其是今年以來,歐美爭著買疫苗、屯疫苗,反正是本國優先。
印度是全球第一大疫苗生產國,印度血清研究所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產商。
去年三季度,莫迪在聯合國大會上對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表示,在病毒全球大流行的艱難背景下,印度疫苗將幫助全人類戰勝危機。今年1月,印度開始出口印度生產的新冠疫苗,印度政客宣揚“疫苗外交”,甚至有人稱莫迪為印度的“疫苗大師”。
但時隔三個月,當時的躊躇滿志變成了啪啪打臉。如今的“世界疫苗工廠”別說幫助全人類了,自己本國都鬧起了“疫苗荒”。
印度血清研究所已經宣布,由于資金匱乏,不能擴大產能。因為疫苗短缺,印度已經被迫關閉了幾百個疫苗接種點。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報道,印度已有至少6個邦報告疫苗短缺。
印度財政確實缺錢,但疫苗這事絕不僅是因為缺錢。印度號稱是全球最大疫苗生產國,但實際上更像疫苗組裝工廠,上游原材料嚴重依賴國外供應。
事實上,美國為保證國內疫苗供應,援引《國防生產法》對上游疫苗原材料限制出口,這才導致印度疫苗生產被迫停擺。
美國本土缺疫苗嗎?根據彭博社對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分析,美國多地疫苗堆積情況嚴重,有些州約三分之一的疫苗儲備都未被使用。
不管怎樣,美國就是卡了印度的脖子。據說印度正在和美國拜登政府積極溝通,希望對方盡快解除原材料限制。美國何時恢復對印疫苗原材料出口?這個還得看山姆大叔的態度。
但現在,印度疫情還遭遇一個前所未有的棘手問題:印度成了變異病毒的聚集地。
今年2月末,印度衛生官員表示,在印度各地發現了多達240種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變種。當時,印度權威醫學研究和臨床機構全印醫學科學研究所主任古雷利亞分析,這些變種可能具有很高的傳染性,甚至某些毒株具有免疫“逃避機制”。
時隔一個月,古雷利亞的分析就應驗了。當地時間3月24日,印度衛生部發表聲明稱,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發現了一種新型變異新冠病毒。該毒株攜帶E484Q和L452R雙重突變,可能導致免疫失效和傳染性增強。
古雷利亞認為,最近首都新德里疫情快速蔓延可能與變異病毒傳播有關。對新一波疫情的監測發現,患者對密切接觸者的傳染性已經高達80%-90%。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一些地區“雙重變種”病例的占比已經高達60%。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馬哈拉施特拉邦、德里、西孟加拉邦和恰蒂斯加爾邦檢測到三重變異新冠毒株。這種三重變異可能使病毒更容易繞過人體免疫。
屋漏偏逢連夜雨,說的就是現在印度的境況。
5 印度經濟社會大倒退
盡管印度疫情已經成為一個爛攤子,相信印度終究會戰勝疫情,13多億印度人民會重新過上正常生活。
可令人擔心的是,疫情對印度經濟社會的摧殘,不知道要花費多少年來消化。從目前數據來看,印度社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制造業壓力重重。自3月以來,原本復蘇的印度制造業開始掉頭向下。根據IHS Markit的數據,印度3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跌至七個月以來低點。
上周二,印度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商英雄摩托宣布,暫時停止全國所有制造工廠的運行。
在印度輕紡城蘇拉特,當地紡織品貿易協會主席Manoj Agarwal預計,由于疫情反彈,紡織品產量下降40%以上。
占印度經濟總量約15%的馬哈拉斯特拉邦成為疫情最嚴重的邦,確診病例占印度的1/4。當地政府不得不決定對工業和電子商務實施為期15天的嚴格限制措施,并要求“所有工廠、行業”必須停止運作。
大量外資企業也被迫重新停工。4月1日,弘信電子表示,印度目前受疫情影響較大,公司印度工廠無法正常開工。
……
盡管4月份PMI指數尚未公布,但制造業企業的陸續停工停產,預示著數據將繼續黯淡。
失業率出現反彈。早在去年4月份,印度全國失業率曾飆升到23.52%,泰米爾納德邦等地更是達到49.8%。
去年下半年,印度全國失業率一度下降到個位數。如今疫情反彈,失業率必然同步走高。根據印度經濟景氣監測中心4月1日的數據,印度3月份城市勞動力減少了近300萬。
消費正持續暴跌。印度零售協會代表印度4000萬家中小微零售商。該協會負責人庫瑪·拉賈戈帕蘭指出,今年年初,印度零售業已經恢復至疫情前的60-70%,但由于疫情迅速惡化,現在又向下下跌了40%左右。按當前的情況來折算,印度零售業每天損失約3000億盧比(約合260億元人民幣)。
此外,印度央行本月初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印度居民對未來一年的經濟狀況、就業情況、家庭收入、物價水平等方面的感覺更加不樂觀。其中,印度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消費信心由1月的117.1下降到108.8。這意味著,印度可能面臨持續的消費動能不足。
居民超大規模返貧。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報告稱,2020年全球大約1.5億人經濟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印度最貧困人口承受了疫情以來的最大經濟痛苦。
在大流行之前,印度有9900萬中產階級。疫情暴發一年后,這一數字估計為6600萬,減少1/3。與此同時,印度的窮人數量翻了一番,達到1.34億,比日本人口總量還要多,占全球貧困人口增量的60%,約占全國人口的1/10。
面對疫情超級反彈,莫迪發表講話敦促各邦將封鎖作為最后的手段。伴隨印度各地的封鎖措施整體趨嚴,更多人返貧將是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價。據統計,4月1日至12日,僅馬哈拉施特拉邦就有約43.2萬外地務工者返回家鄉,其中前往北方邦、比哈爾邦等人口密度較大地方邦的人數占比達到近3/4。
貨幣金融體系危機重重。印度存在嚴重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持續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20年,僅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接近400億美元。今年3月,印度貿易逆差達到141.2億美元。
同時,印度政府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標普、惠譽、穆迪分別將2021年度印度政府債務率上調至90.6%、84.5%、90.1%。1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印度是新興市場中債務率最高的國家”。
跟中國不同,印度很大比例的債務為外債。有消息稱,近期包括英美在內的57個國家接連向印度催要總計130億美元的債務。此外,自3月中旬以來,印度盧比持續貶值。
之前有人引用《經濟學人》的文章,說印度經濟可能倒退25年,這完全是曲解。《經濟學人》是說,受疫情和產業結構等影響,印度經濟處于25年來最危險的境地。
但是,疫情超級巨浪無情的拍打下,印度經濟社會大倒退沒有多少懸念。應該沒有25年那么夸張,但元氣大傷不可避免。
6 不存在龍象之爭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經常被拿來比較,印度對中國也一直存在“瑜亮情結”。尤其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部分中低端制造業加速向印度轉移。德勤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早在2010年就聯合發布過一份調查報告,認為印度制造業正縮小與中國的差距,預計可在5年內趕上中國。
可以說,上個世紀的“龍象之爭”主要是爭奪第三世界話語權和邊境控制,如今則變成了:印度經濟想趕超中國經濟,印度制造想取代中國制造。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尤其是莫迪上臺后開始大刀闊斧改革,把“印度制造”的口號喊得響亮,提出到2022年把印度制造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提高到25%。但現實是,印度制造業的實際占比從2014年的15.58%下降到了2019年的13.72%。看來,莫迪總理的2022年愿景是要落空了。
去年上半年,印度原本想趁機加快承接中國制造業轉移。但印度疫情暴發后,大量訂單不得不轉移到中國生產,以至于去年下半年江浙一帶紡織業訂單多到做不完。
總結來看,本次疫情超級反彈,給印度制造業發展帶來至少四大利空:
第一,充分顯示政府治理能力之羸弱,外資信心受挫;
第二,號稱世界第五大工業國,卻連氧氣供給都困難重重,移動制氧設備需德國進口,充分顯示制造業產業鏈之薄弱;
第三,惡化政府財政,嚴重拖累印度基礎設施完善,拉低制造業競爭力;
第四,社會可能進一步動蕩,對內打擊產業發展,對外打擊國際產業轉入。
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2.3%,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的正增長;印度經濟下滑7%,是遭受疫情摧殘最嚴重的主要經濟體之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中,印度將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位置讓給了英國。
如今,疫情超級反彈下,世界各大機構紛紛下調今年對印度的經濟預測。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表示,嚴格封鎖、死亡病例激增、疫苗接種緩慢都是印度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威脅。“未來幾個月將至關重要,因為疫情對印度不成熟的復蘇構成了挑戰。”
現在這樣的疫情形勢,印度哪還有挽回的機會,只能是群體免疫。牛津經濟研究院把話說得還是很含蓄的,不妨大膽預測:印度制造已經夢碎,中印龍象之爭已不復基礎。
當然,印度政府肯定不這么認為,疫情之后必然繼續高喊“印度制造”口號。此外,環境倒逼改革,印度有可能在后疫情時代對國家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并開啟史無前例的大改革。比如,勞動法、土地法等進行大改,重塑政府治理體系。
當然,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離不開莫迪這樣的政治強人。但莫迪是否還能有之前那么高的聲望,并雷厲風行推動改革,還不好說。
目前,印度國內對政府的不滿持續高漲,網上罵聲一片,甚至有媒體批評莫迪政府的防疫表現“簡直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執政時期如出一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