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2022年度) 通過專家評審
為進一步加強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推進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監測常態化、規范化、體系化建設,3月10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邀請青海師范大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生態環境廳有關專家,在西寧組織召開了《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2022年度)》(以下簡稱《監測報告》)專家評審會。
與會專家在細致審閱文稿和充分聽取匯報的基礎上,對《監測報告》進行了認真審查和質詢討論,認為《監測報告》內容全面、方法科學、數據翔實、結果可信,提出的建議和措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可行性,報告成果可有效支撐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青海湖國家公園的創建,專家組同意通過評審。
2022年度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從2022年3月持續開展至2023年2月,系統完成了水鳥、植被、普氏原羚、黑頸鶴、猛禽、濕地類型與變化、水生態環境等監測。
據水鳥監測結果,共計監測記錄到水鳥6目12科59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種(黑頸鶴)、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種(角??、黑頸??、白琵鷺、灰鶴、大天鵝、白額雁、白腰杓鷸、翻石鷸);水鳥生態類群構成為游禽31種、占比53%,涉禽28種、占比47%;水鳥居留型構成為夏候鳥50種、旅鳥8種、冬候鳥1種;達到或超過世界種群分布1%的水鳥有14種。水鳥全年統計總量60.6萬余只,較2021年增加3.6萬余只;2016年至2022年7年間,青海湖水鳥數量年平均增加5萬余只,水鳥統計總量年均保持在41萬余只。
據植被監測結果,共計監測記錄到維管植物47科125屬222種。調查全區植被群落營養枝平均高度9.97 cm,生殖枝平均高度16.8cm,植物株叢數266叢/m2,植被總覆蓋度53.82%;植被地上生物量平均值為1917.27kg/hm2;普氏原羚活動區植被載畜量為94728個羊單位。
據黑頸鶴監測結果,共計監測記錄到黑頸鶴88只,較2021年略有下降;黑頸鶴分布點20個,較2021年增加2個;在20個分布點中監測到營巢地14處,較2021年增加3處。
據普氏原羚監測結果,在6個分布區域15個監測樣區510.24km2范圍內監測到普氏原羚種群數量突破3000只。
據猛禽監測結果,共計監測記錄到猛禽8種106只,隸屬3目3科6屬,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種。
據濕地類型與變化監測結果(同國土三調數據對比),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土地利用類型面積除湖泊面積顯著增加(18.14km2)外,其余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均有減少。其中,面積減少超過1km2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內陸灘涂(-10.96km2)、天然牧草場(-4.14km2)和沼澤草地(-2.66km2)。
據水生態環境監測結果,青海湖主湖區的水質狀況總體較好。在青海湖主湖區共調查到浮游植物6門25種、浮游動物48種、底棲動物4綱10目23科26屬33個分類單元。
掌握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動態及分布等信息,提升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從2007年始,歷經16載,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形成了“四固定,三統一”(固定監測頻率、監測人員、監測對象、監測樣點樣線樣地,統一監測統計方法、監測數據匯交、監測報告匯編)的監測規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專業、團結、敬業的團隊精神,也為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注入了持久動力。通過多年來規范化的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區不斷掌握了青海湖野生動植物的分布與棲息地生境狀況,摸清了“家底”,為科學有效制定保護措施提供了數據支撐。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