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報告系列】藍碳生態系統的國際政策框架——關于協調國際政策進程中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
《藍碳生態系統的國際政策框架》由IUCN和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共同制定,概述了在國際政策進程中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關鍵點和機遇,旨在促進國際政策進程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支持國家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提振雄心并在實地履行承諾。在考慮若干關鍵政策進程后,本框架確定了通過綜合方法加快和加強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的機會。
本政策框架:
1. 建議締約方支持國際政策進程的協同作用,以提高藍碳行動的雄心、加速國家層面實施和簡化報告工作。
2. 提供了締約方為實現目標可采取具體行動的實例,包括在國家自主貢獻和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更新周期中即將到來的政策機會窗口。
3. 確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拉姆薩爾公約》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4個國際政策進程中藍碳行動的切入點,以及支持締約方實施本框架的資源清單。
《藍碳生態系統的國際政策框架——關于協調國際政策進程中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建議》
一、引言
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碳密度最高的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海草和潮沼,對于減緩氣候變化影響、沿海生物多樣性、糧食安全、生計和人類福祉至關重要。然而,這些生態系統正受到威脅。一旦它們退化或被破壞,其碳儲存就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出來,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
國際政策在加強全球行動以保護和保存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各國可以通過國際政策進程提高海岸保護和恢復的雄心,增加可用資金和資源,以支持項目的實地實施。然而,許多政策進程彼此孤立,往往使各國難以在不同國際政策之間開展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合作。
沒有任何一個政策進程能夠為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保護、恢復及其多重效益的全部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因此,各國支持不同政策進程之間的協作、合作與一致性至關重要,從而為海岸和社區爭取最大化的積極成果。此外,國際政策談判以及最終對共同優先事項的承認可以幫助依賴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的社區和國家獲得至關重要的支持。
二、藍碳生態系統國際政策框架
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高質量的藍碳保護和恢復成果,需要通過協調和鞏固國際政策來加強國際層面的行動。從傳統的孤立方法轉變為貫穿這些國際政策進程的綜合方法,可為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提高雄心、加快實施和高效報告。
本政策框架的重點是那些加速保護和恢復藍碳生態系統的關鍵國際政策進程,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拉姆薩爾公約》(Ramsar Convention)、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與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統一各國際政策進程中的承諾和行動,可對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提振雄心、加快實施和簡化報告
三、綜合方法下的國家行動建議
本政策框架協調并連接各國際政策進程的行動,以
1. 提高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雄心
2. 加快和協調藍碳承諾和目標的實現
3. 加強成果衡量,促進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創新
四、不同國際政策下的具體行動建議
探索各國可在這些政策進程中采取的具體行動,加強各政策進程之間的協同作用。
加速保護和恢復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的關鍵國際政策
1 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
根據UNFCCC,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為許多國家提供了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在機會,有助于提高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2023年第一次UNFCCC全球盤點正在評估世界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上的集體進程。
加強UNFCCC與其他政策進程之間協同作用的關鍵機會包括:
1.1 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將未來藍碳的NDCs與其他國際政策結合并保持一致,包括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的目標A和目標B的部分具體指標,以及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NDCs還可參考《拉姆薩爾公約》中的濕地清單。
1.2 內羅畢工作計劃(Nairobi Work Programme, NWP)
通過UNFCCC專家組、CBD的海洋和海岸生動物多樣性工作計劃、拉姆薩爾公約的傳播、能力建設、教育、公眾參與及意識提升(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Awareness, CEPA)項目等跨政策進程的合作,加強NWP的工作,為藍碳保護和恢復提供建議和指導。
1.3 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的指導
通過COP對資金機制經營實體的年度指導,呼吁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和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 GCF)為藍碳計劃和項目擴大融資規模,并為其共同效益的融資提供進一步指導。
2 生物多樣性公約
根據CBD,加強對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的保護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增長以及空氣和水的清潔。CBD的愿景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到2050年, 生物多樣性將被重視、保護、恢復以及合理利用, 以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維護地球的健康及為全人類提供必需的惠益。
加強CBD與其他政策進程之間協同作用的關鍵機會包括:
2.1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NBSAP)
將海洋和海岸生物多樣性納入各國必須更新的NBSAP國家目標中,特別是關于各國將如何為實現GBF的目標A和B等。確保這些國家目標于UNFCCC、拉姆薩爾公約、SDGs下的國家目標和承諾相一致。
2.2 海洋和海岸生物多樣性工作計劃
通過為海洋和海岸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工具和指導方針,支持GBF的實施,并強調其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貢獻,以及實施《拉姆薩爾公約》戰略計劃的相關和具體目標。
2.3 “科學咨詢機構” 關于海洋和海岸生物多樣性的項目議程
請科學咨詢機構的科學、技術和工藝咨詢附屬機構(Subsidiary Body on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Technological Advice, SBSTTA)與其他國際機構促進協同增效與合作,包括UNFCCC附屬科技咨詢機構、拉姆薩爾科學技術審查小組(Ramsa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iew Panel),以解決類似藍碳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和復原力等跨領域的問題。
3 拉姆薩爾公約
該公約為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及其資源提供了一個全球框架,旨在處理濕地喪失和退化的驅動因素,有效保護、合理利用世界各地的濕地,并加強在跨國濕地和共有物種方面的合作。
加強該公約與其他政策進程之間協同作用的主要機會包括:
3.1 指定和管理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濕地
在規劃當前和未來的拉姆薩爾國際濕地遺址時,承認并考慮藍碳生態系統的多重協同效益,包括氣候減緩、適應和生物多樣性潛力。
3.2 CEPA計劃
使用CEPA指南向沿海社區、地方、州和國家政府等利益相關方傳播有關藍碳生態系統協同效益的知識。
3.3 科學和審查技術小組(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iew Panel, STRP)
開發濕地對實現國家減緩和適應目標適合性的評估工具,并開發工具評估潛在項目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計和適應效益方面的適合性,以及對如何開發和使用濕地清單提出建議。
4 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包含一個將海洋與人類健康、經濟發展和氣候行動聯系起來的海洋保護框架。在保護和恢復藍碳生態系統方面,核心目標是SDG14 “水下生命”(Life Below Water),即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及海洋資源。這一目標與其他SDGs的緊密聯系為擴大跨領域行動和積極影響提供了機會,并要求行動者權衡利弊。
加強SDGs與其他政策進程之間協同作用的主要機會包括:
4.1 實現SDGs的國家戰略和框架
在實現SDGs的國家戰略中納入藍碳生態系統恢復和保護行動,并在UNFCCC、CBD和拉姆薩爾公約的承諾中認可行動如何有助于實現SDGs。在可能和適當的情況下,將藍碳生態系統相關的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目標納入所有經濟部門的政策、法規、規劃、發展進程和減貧戰略中。
4.2 為可持續發展融資
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籌資論壇或第四屆發展籌資問題國際會議可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柱——投資于自然和實施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其作為經濟復蘇和增長、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福祉的動力。
4.3 技術促進機制(Technology Facilitation Mechanism)
技術促進機制探索支持藍碳保護和恢復工作的可能性,以實現SDGs、國家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