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錯當成野味的,不止這100種
截至2020年3月3日,全國因新冠肺炎累計死亡的人數已經達到2947人。
我們希望數字就此止步,一個都不要再增加。
冰冷的數字后面,是無法計數的悲痛與陰影。
“我們認為這種病毒存在于蝙蝠體內,可能與動物接觸,可能在野生動物市場,也可能是被感染的人類……我們認為它產生于自然界。”
“病毒獵手”利普金教授(Walter Ian Lipkin)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專訪時說。

喜馬拉雅旱獺,可愛生靈,它們可能傳染狂犬病或鼠疫。©熊吉吉
在“共識”與“爭議”四起、疫病仍未消散的今天,我們先來講兩個讀者親歷的小故事:
丁XX
經歷地點:浙江
幾十年前,我小爺爺住在山上,他有一塊地。

那時山上還有野豬,它們每天晚上都來拱地吃糧食。
小爺爺看不下去了,便在地里裝上捕獸夾,晚上守株待兔,野豬踩夾子了他就揮刀砍死,把野豬肉煮了吃掉。
而在很久以前,我大伯家里是養豬的。一天家里死了頭乳豬,大伯爸爸看腳印便知道是云豹來偷豬吃。于是殺了一頭豬,在它肚子里裝了農藥。
那天晚上,云豹再來吃豬,就被毒死了。

貓盟在云南拍攝到的云豹(Neofelis nebulosa)。由于棲息地的減少,曾經廣布我國南方的云豹,如今只能在西南叢林中有零星分布。
據說后來這云豹的皮被扒了下來,肉都被分了吃了,現在那皮還在大伯家。
現在,我們這再也沒出現過云豹,小爺爺家也再沒有野豬拱地了。
懶懶一顆豆
經歷地點:云南
事情發生在云南,正值2009年的夏天,大概七月份,我第一次遇到這么美麗的貓。
當時它被一個中年男人用編織袋捆住提進后廚,他頗為熟稔地遞給大廚,調笑著說今天有好東西可以打牙祭了。
我記不住他的臉,可能他如大部分人一樣,并沒有什么值得記住的面部特征。他的表情是那么尋常,我回憶不起來。
大廚隨手把編織袋扔在角落,一直到餐館的人只剩內部員工,大廚才召喚小工進了后廚。
它被迅速地壓在水桶里淹死,當它終于出現在我面前時,已經沒有了呼吸,渾身濕透了。
但那依舊是我第一次見到那么美麗的貓。

它像一只豹子,渾身長著漂亮的斑點。我想它在山里一定是一方霸主,逍遙自在。
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可我還來不及為它傷心,它就已經變成餐桌上的一道菜,那些記不清面孔的人在大快朵頤,竊竊私語。
后來我才知道,它就是美麗的豹貓。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中國人對動植物卻并不關注。
大多數人并不關心自己小區上空飛過的是什么鳥。
他們習慣性把所有小鳥都叫麻雀,而把那些站在田里的大個子鳥叫鷺鷥或者大白鶴。
達里湖灘上的白琵鷺與鴻雁
對動物的認知往往從童年時代開始,來自郊野,充滿好奇;成年后卻來自餐盤,滿臉油膩。
一只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便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一個吃著清燉果子貍的人,并不曾料到一場瘟疫會在幾周后從自己身邊爆發。
當濫食野味被定義為陋習,我們不禁開始反思:
在一個物質生產能力強大、衣食無憂的國家里,為何會存在這種陋習?而這種陋習除了一次、兩次疫病,還會為我們的未來帶來何種威脅?
我們數年來的野外調查曾經到過中國很多地方。
濫食野味在一些地區已成為普遍現象,這對野生動物種群造成的威脅,正在超越因開發而引起的棲息地縮減而成為主要因素。
經濟利益、觀念、習俗,都在驅使一些人進行非法且超越正常需求的野生動物肉類食用。(詳情:野味帝國)
食用野味,是種陋習。/野豬(Sus scrofa)
比法律法規更加落后的是觀念。
法律或許能起到讓人“不能吃”的作用,但卻解決不了讓人們“不想吃”的問題。
對野生動物認識缺位、對自然科學的陌生,都為陋習創造了生存空間。
基于此,我們一些在中國本土進行生態保護的機構打算一起來做一些事,目的是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野生動物——
它們和我們一樣,是這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與我們的關系并非簡單的城市與荒野、刀叉與鍋盤。
它們的興衰多寡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卻不能濫用,正如我們不能濫吃野味。
缺乏理性只為欲望的行為必將導致嚴重后果,我們不再需要另外3000條生命繼續為活著的人上課。

俗稱“果子貍”的花面貍(Paguma larvata)
因此我們挑了一些動物,打算把它們的故事講給所有人聽。
這些動物并不是大熊貓、老虎這樣的明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其學名都幾乎無人知曉。
但它們就生活在我們周圍,它們是與我們共生的生態系統里的基石,或許也是附近山林里最后殘存的希望。
它們大多數分布廣泛、甚至可能依然數量眾多——但也因此成為盜獵、濫食的目標。

常被人們稱為“野雞”的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看看它們吧:野豬、麂子、獾子、野雞、老鷹、雜雀、蛇、甲魚、田雞、鰻魚、魚翅、魚肚……
這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與它們打交道時,它們的名字。
它們與我們是如此接近,因此對它們的肆意傷害才更有可能反噬我們。
挑完后一數,正好100個物種。
這并不多,它們只是“野味”龐大菜單中的一小部分。
但這又很多,它們意味著建立在吃野味陋習上,以國家為尺度的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人們野味菜單上常見的狍子(Capreolus pygargus)
第一步,我們想邀請你一起編制這部中國野味Red List(紅色名錄)。
我們用我們在保護中形成的經驗和知識來挑選物種,整理它們的科普資料;你來講述你所經歷的野味故事、或者你所拍攝的動物照片——我們會將這些資料整理編輯,最終成為紅色名錄的基礎內容。
第二步,我們在中國野味RED LIST的基礎上,開發出開源的自然教育課件。
這個課件的基本形式就是介紹動物的知識、講述動物的故事。
它將被免費提供給所有希望使用的人,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通過這些知識了解動物,了解它們對于我們的含義,把“不想吃”的念頭種在更多人心里。
第三步,我們將組織連續的科普活動,讓“野味”動物的正確知識能夠被傳遞出去。
我們將在網上講、在課堂上講、在咖啡館里講、在小飯館里講……我們將不遺余力地推廣普及這些知識。
這里說的我們,是指所有在一開始就決定做這件事、或者在后面決定加入進來的機構和人們,當你向我們投出了你的故事、你的照片,便也成為其中的一員。

海報上兩只『野味小怪獸』,你猜它們是誰生的?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