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夢中華守護長江”公益放流活動舉行 600余尾中華鱘回歸長江
5月14日,湖北省宜昌市楊岔路水運碼頭,“鱘夢中華守護長江”公益放流活動現場,666尾不同年齡段的中華鱘放流長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鄒桂偉介紹,當天放流的中華鱘由長江水產研究所人工繁育而來,涵蓋4個不同年齡規格,從7月齡到14齡均有分布,其中成體和亞成體達30尾,包括4尾14齡和26尾8齡中華鱘;最長的中華鱘達212厘米,最重的有87公斤。
據悉,“鱘夢中華守護長江”公益放流活動在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的指導下,由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廣東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廣東省青年商會、廣東省海外留學青年聯誼會共同發起,旨在同時號召更多社會公益力量拯救瀕危中華鱘,保護長江生態。
碧桂園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國強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靜介紹,本次活動是國強公益基金會在保護生態多樣性領域進行的首次探索,在兩個月時間內共籌集到資金超百萬元。活動現場,愛心捐贈代表與自己認捐的中華鱘合影,并將認捐中華鱘放流至長江。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程正志表示,保護長江、保護中華鱘,需要社會各界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本次放流活動貫徹落實了長江“共抓大保護”,體現了各方堅持生態優先,共抓保護的使命與擔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吳金明博士介紹,本次放流的大規格中華鱘體內已植入超聲波跟蹤監測標記,結合沿江布設的監測站,科研人員能夠隨時精確掌握這些中華鱘個體在長江中的分布位置和洄游規律。通過放流中華鱘人工培育親本恢復它們的生物學自然特性,進而恢復葛洲壩下自然產卵繁殖,這對于中華鱘自然種群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2022湖北宜昌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放流活動當天,國強公益基金會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簽訂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計劃”,該計劃除了持續支持放流外,還將支持建設中華鱘追蹤監測配套基礎設施、人工產卵場模擬技術攻關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