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溯源|我們一起與水同行
現在,想象一下:醒來,刷牙,洗臉,準備開始新的一天,這聽起來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嗎?
再想象一下:醒來時,盡可能多地攜帶空的水桶,哪怕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也要步行數小時將它們裝滿,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這聽起來是否很陌生?
是呀,我們當然不能像哈利波特一樣念一句咒語“Aguamenti”水就從水龍頭里流出來。
水從哪里來?水又要到哪里去?這次我有幸作為志愿者踏上了WWF黃浦江-太湖“水的旅程”溯源行動,從上海的黃浦江上游水源區的青西郊野公園出發,沿著連接太湖與黃浦江的太浦河一路往西,溯源至西苕溪流域上游的水庫區,一路上跟著WWF的專家老師們學習、體驗水與濕地和森林等自然保護的知識。關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也隨之慢慢揭曉。
第一站:青西郊野公園
-見證多方參與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歷程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解決上海人“吃水”問題的水源。即使目前上海已經形成了”兩江并舉,多源互補“的原水格局,位于黃浦江上游的金澤水庫也是排名第二、為西南五區約七百多萬常住人口提供著飲用水原水,其所在的青浦區有多個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涵養凈化經由淀山湖、太浦河等來滬的太湖水。這次”水的旅程“,開始于上海唯一濕地類型的郊野公園--青西郊野公園,來展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等多方如何共同保護水源地,是再合適不過了。
圖:青西郊野公園 ©?WWF/柴磊
二十世紀,上海是有超過70%的飲用水是源自黃浦江上游水源地的。然而,由于上游太湖區域出現水質下降、富營養化增加等問題,上海的飲用水水源也面臨威脅。WWF從2007年開始實施特大型城市的水源地保護項目。WWF與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青浦區人民政府、南京大學等合作正式啟動了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項目,基于濕地修復、社區參與、長效管理等方面考慮,選定了淀山湖區域的大蓮湖區域進行水源地保護示范項目,既要實現濕地修復和水的凈化,又要保障鄉村社區的生活來源。
2008年起,為了大蓮湖區域濕地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我們將原有魚塘間塘埂全部挖開,形成一個完整的、底面高低起伏的水體,利用塘埂土和塘底淤泥堆積在大蓮湖湖心打造了一對“子母島”,充分發揮“地球之腎”的調節流量、控制洪水、凈化過濾水質的功能,改善大蓮湖生境。
圖:溯源隊伍在青西郊野公園 ©?WWF/柴磊
我很幸運在這次旅程中碰到了WWF的楊愛輝老師。作為曾經在這片濕地上工作過的老一輩同志,可以感到楊老師交織的心情雖不溢于表,但也不經意的會從言語中流露出來。
曾經的規劃如今執行的情況如何?如今“腎島”及上海市的水質處于什么水平?甚至在感覺到潛在的污染后不停地詢問相關人員的聯系方式,都不難看出楊老師對這片濕地的感情。我想,有這種工匠精神的人們守護著,也是這片濕地的幸運吧。
第二站:太浦河—
聯結太湖與黃浦江的關鍵廊道
太浦河,作為連接太湖和黃浦江的人工河道,擁有“長三角原點”。她不僅承擔著繁忙的水運,也直接與金澤水庫相連,源源不斷地將東太湖的干凈水經蘇州和嘉興區域,送至下游的上海。
圖:太浦河 ©?WWF
雖然是周五,這片安靜的區域沒有太多機動車的轟鳴聲,路上的行人看起來不是外地的游客,而是“溜娃”的中年人們,以及出來散步游玩的年輕朋友或情侶。隨處可見的“上海市水源保護地”告訴我,這是時間在太浦河邊上留下的痕跡。盡管是個陰天,隨著河流拍打岸邊的聲音,以及仍然繁茂的樟樹樹葉簌簌的落下,倒也很有一種靜謐的意境。
圖:溯源隊伍在太浦河沿岸©?WWF
第三站:安吉賦石 --
太湖有個上游叫西苕溪
追溯水的源頭,自然要逆流而上。穿河道,經太湖,翻丘陵,找尋更高海拔的源。我跟隨大部隊來到了湖州安吉的西苕溪賦石水庫。賦石水庫上游也是溪流密布,那小溪的水又從哪里來的?
我們雖無法跟著水穿越那些巖石層的縫隙,但是我們可以到山上去尋找水在這片土地留下的印記。潮濕的角落,看似干枯的河道,都能讓我想像汛期時水流奔騰的場景。
圖:溯源隊伍在賦石水庫邊山畔©?WWF
在安吉賦石水庫邊,翻過小山丘,就來到了一片開闊地。一路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有蒼耳,有松塔,還有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白茶。我不愛喝茶,但是卻莫名的喜歡茶園的風格,配合著湖水光影的斑駁和茶農忙碌的身影,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圖:溯源隊伍在學習 ©?WWF
如果將青西郊野公園的“腎島”比喻成腎臟,那么我想,把太浦河比喻成動脈,把太湖比喻成心臟也是合適的。而那些從林場的巖石中滲透的水流,就像是呼吸的氧氣一樣,不斷地補給著我們的水資源。是呀,人有生命,而此次“水的旅程”則讓我更加意識到,水也有生命。
圖:溯源隊伍©?WWF
我們一起與水同行
我很感謝在“水的旅程”中有著很多人的陪伴,他們有的是WWF的員工,有的來自不同的企業,有的是大學的教授,也有的是采茶的茶農和正在做水質檢測的學生。我想,似乎在某一個角落的人,也一定有他自己關于水的故事。
“水的旅程”,便是一路向上游走,直至源頭。我想,這不僅是溯源的過程,更是在溯源的路上,了解水可能在什么地方會受到污染,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得以凈化的。在這次旅途中,我收獲的不僅是水相關的專業知識,更意識到了從源頭到流域共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畢竟,就像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第六條說的那樣,“水不是人的特權,而是人的權利”。
水的旅程,我們一起與水同行。
圖:溯源隊伍©?WWF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