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少年藍色先鋒”之心探索世界、未來和自己!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也許你和小編一樣,以上語錄除了第一句,其他都看不懂?
感慨05后的新生代們已經長大了!
然而,70后的少藍學員爸爸媽媽、8090后的少藍組織團隊以及到場聆聽少藍報告的00后和10后們,相聚線上線下,為這群05后的成長與收獲而獲得的感動卻是一樣的。
2023年少年藍色先鋒培養計劃,從七月到十月,近四個月的時間里,學員們順利完成了線上通識課程學習和線下科創訓練,深入海洋科研平臺、養殖廠、臨海社區一線,雖然臺風帶來緊急撤離的意外,但通過線上的反復碰撞和交流,學員們順利完成了整個科創課題。針對三個研究問題展開問題調研、實地走訪、實驗設計、數據收集、結果分析、對策討論……
2023年10月14日-10月15日,少年藍色先鋒學員們再度相遇,在聯合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 “可持續的海洋”成果匯報會暨少年藍色先鋒培養計劃結營儀式在青島成功舉辦。
圍繞三個全然不同的課題,學員們展開研究,在經歷完整的學習-調研-實驗-數據分析的過程后,各小組形成了完整的匯報內容。
{01}
人工智能vs人類智能
一一東山珊瑚群落魚類多樣性監測項目
匯報小組:AI珊瑚組
匯報組成員:趙昀啟、崔嘉灝、楊逸飛、王景平、林子欣、張馨丹
AI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讓研究者期待能夠通過機器學習及目標識別算法,實現魚類種類的自動識別,然而人工智能所產生數據的準確性仍需要人類進行評估。
珊瑚組的學員們對水下在線系統收集的視頻數據進行人工判讀,統計魚類鑒定數據并計算辛普森多樣性指數;將人工結果與臺海站東山實驗場在東山珊瑚保護區核心區部署的珊瑚生態有纜觀測系統觀測參數進行比對。
運用AI圖像增強的新技術,通過機器學習及目標識別算法對同樣內容進行計算,看看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誰更勝一籌!
{02}
東山島外來水生動物初步調查
匯報小組:v我50送巴西龜回老家組
匯報組成員:童耿宇祥、洪靖涵、劉佳桐、鐘凱馨、趙元鳴、韓勛同、蘇奕翔
“科”教作伴,知識無限,2023少藍期望能夠揭開可能危害東山島的外來水生動物的面紗。
從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出發,通過前期扎實的文獻搜集、采訪當地群眾、前往碼頭和釣點等實地采樣考察。
小組成員們切身體驗到了可持續實地考察的過程:收集外來物種樣本,并帶入實驗室統計相關生物信息,解密可能危害東山島的海洋外來生物的身份;篩查漳州市海水養殖的外來物種,并針對性調查了目前東山島野外常見的雜交石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的現狀,踴躍地為東山島提供防控外來入侵生物的具體措施建議。
{03}
漳江口紅樹林生態修復調查
匯報小組:生吃秋茄組
匯報組成員:蔡詠宸、胡可銘、魏百川、林越、張歡歌、安久聞、蔡澤南
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退塘還濕工作來修復紅樹林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其中,監測退塘還濕開展之后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是評估紅樹林生態修復有效性的重點。
“生吃秋茄組”的學員們首先對紅樹林的資料進行了查閱。之后,他們化身觀察員,走進紅樹林深處,在漳江口紅樹林灘涂中親自動手上陣,通過樣方抽取法及徒手捕捉底棲生物和“火車籠”漁網捕捉潮間帶生物,收集相關數據并分析推理相關生態情況。
最后,與漳州口紅樹林區域鳥類運動觀測結合,記錄、計算、整理成觀測圖表。
通過系統深入的科創,他們化身海洋的小小守護者!
每一個精彩的匯報都迎來了現場觀眾的踴躍提問,在問答交流之間,如何解決某項具體問題不再是遙遠的話題。
匯報點評結束后,根據現場嘉賓的打分結果為三個小組頒發了獎項。
有趣的是,除了團隊獎項外,現場還頒發了數個特色獎項,紅樹林灘涂里相互攙扶的姐妹花是“最佳挖泥獎”,熬夜對著水下魚類數據視頻進行判讀的是“最佳摸魚獎”,雖然內向寡言但是市場調研時主動出擊的是“最颯女學員獎”……
不被定義,就是少年們最好的定義。
除了科學導師團帶領學員開展的科創訓練,本次少藍論壇還榮幸地邀請到了一線科研工作者,為少藍學員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青島市第三十九中學、青島市城陽區白云山學校、中國海洋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青島市嶗山區行遠學校)的百名大學生、中學生,帶來了生動公開課。
從南極科考的極地傳奇,再到潛入萬米深海的強國之力,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張鑫研究員與中國海洋大學的謝春虎博士生,用他們精彩的講解和互動,引燃了少年們對未知領域的好奇之火,激發了他們對探索的向往與熱情。
極地探秘 -中國海洋大學 謝春虎-
——走進南極
地球上的極端環境并不少,除了深海外,極地也是科學家勇敢探索的范圍之一。作為優秀海洋博士生代表,謝春虎用自己前往南極考察的精彩經驗,揭開了南極的神秘面紗。
從極地動物講到自然景觀,再引入到南極的科學研究,謝春虎詳細講述了南大洋生物生態調查、天文觀測、飛天探海等幾大調查板塊,并介紹中國未來10-15年的南極科學研究主題。
從走進南極、探秘海洋的歷程,到追隨科學、守望蔚藍的初心,極地在同學們心中不再只是大片的冰川。
在謝春虎同學與大家面對面分享極地科學背后的故事中,大家得以一窺科研的多元面貌。科學家們并非刻板印象中只埋頭于實驗室的群體,他們同樣能穿越高山遠洋,與各種生物作伴……科學的無限魅力激發了同學們對探極的濃厚興趣,也引發了現場各年齡群體的熱烈討論。
我向深海 -中科院海洋所 張鑫-
——百次探索
“我們在研究“環境基線”,什么叫環境基線,它告訴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到什么程度將超過環境的承受極限,破壞之后,環境需要多長時間修復?這都需要原位探測去證實。任何的生態系統都是脆弱的,保護環境并在合理的范圍里有序行動,是全人類的使命。”
在少藍的結營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張鑫研究員以東道主的身份,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關于深海的分享。在百次深潛至深海的探索經驗背后,是科研團隊、科學方法與技術、科考設備等多方面的升級歷程。
以設備為例:研究人員最開始時無法測量熱液的溫度,只能通過拖把桿被灼燒來估計溫度,一次次改進之后擁有了可以準確測量溫度的設備,從而收獲深海中的諸多準確數據。
“黑暗“、”幽冷”、“荒漠”是形容深海常用的形容詞,這樣的環境仍不乏生命奇跡,極端環境中孕育了“深海熱液與冷泉生態系統”等奇異現象,蘊含著豐富的深海資源和稀土。一次次深潛,一次次打開照向深海的光源,深海生物、熱液、冷泉……數不勝數的研究與成果依托這束束光亮。
通過張鑫老師有趣的分享和大量深海探索現場場景的展示,少藍學員與現場觀眾仿佛也前去深海下潛了一番,在互動交流環節紛紛積極提問,用一個個現實問題,填補自己對于深海的想象。
探索科學之路是舉火把追光的過程,向海洋的探索同樣如此,一代又一代人擦亮了朝向大海最深處的火把。
青島之行,給學員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參觀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標本館。
在這所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大型多功能現代化標本館中,學員們了解到了我國已經進行過的大型海洋生物調查所獲得的大部分標本,其中包括從沿岸、潮間帶、海洋水體直到數千米深的深海海底等生態環境的標本,從這些標本中領悟到我國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蘊藏和高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在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學員們登上“科學三號”科考船,在船上三副趙政的詳細介紹下了解相關知識,航海時如何聯系其他船只、雷達失靈時該如何發送信號、航海圖是否一成不變又為何意義重大……在趙老師詳盡的介紹下,航海生活一步步被同學們想象出來。
在張鑫老師的引導下學員們還參觀學習了“發現”號有纜式水下機器人(ROV),無論是機械結構的巧思與設計,還是材料從進口到國產,工匠巧思與大國重器背后是當代海洋科學的先進技術與方法的應用。
對于2023少年藍色先鋒學員而言,這里只是他們探索世界的起點。
在未來,少年們將繼續用熱愛奔赴海洋,少藍也將長期關注和培養、支持每一位學員。
2023年少年藍色先鋒培養計劃的背后是來自基金會、科學家、科學助教、國家級科研平臺聯合團隊的心血和付出!這場少藍成果匯報會,讓背后的伙伴們再一次感到震撼,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少年藍色先鋒培養計劃”公益項目的價值和意義!”
“說到對本次少藍活動的感受,真是感慨良多,千言萬語都不足以表達,歸根結底一個詞:“充實”!
首先,在活動過程中,收獲到了豐富而有趣的海洋科學知識。其次,在與同學們的共同探索的過程中,也感受到收獲滿滿!第三,在探索海洋科學的實踐中,提升了科學研究能力。
感謝無私奉獻的導師、助教。正如我們健鏵老師所說的“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老師們真的做到了這一點。他們不僅在百忙之中抽時間耐心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甚至還對答案進行進一步的拓展,使我們有了更好的成長。
希望在我們未來的學習生活中 可以將少藍學到的這些知識與思維運用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將科學思維與科學精神融入到我們的成長中,為祖國的科學事業作出貢獻!”
@少藍優秀學員 魏百川
“走過驕陽似火的7月東山島之旅,匍匐在紅樹林灘涂的酸楚依然清晰,耳畔時時還回響著科研指導老師的話語。2023少藍活動歷經了四個月,帶給我們全新的海洋知識,嚴謹的科研規劃思維訓練,團隊協作的能力,以及不盡其數的收益,這些都是2023少藍賦予我們的財富。感恩各位老師,感謝各位隊友,最誠摯地感謝組織者。
16世紀起,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到如今的美國,但凡是世界強國都首先是海洋強國。我國3.2萬公里的海岸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互通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從近海走向遠海,從內海走向大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決然離不開“蔚藍國土”和“世界之帆”。
2023少藍給了我們藍色的夢想起點,我們將用青春繼續譜寫“海洋強國”的輝煌篇章。”
@少藍優秀學員 安久聞
“從一開始的隊名確定到后期的成果制作,看著孩子跟隊友的互動和認真努力的勁頭,都讓我覺得我必須重新認識她,因為她讓我意識到她已經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學習、探究的孩子。
孩子每次跟我說起少藍的事情都是歡樂而向上的,這也讓我思考究竟是什么讓她如此的積極、堅持和快樂?答案就是興趣、愛好、喜歡,再加上志同道合的同學和善于引導他們的導師!
小組成果匯報,完全出乎于我的意料。不是言之無物的空洞,沒有華而不實的堆砌,每個部分都是孩子們的實踐認知和后期的認真查閱資料制作。雖然高中生的項目時間不長,但孩子們很用心,盡情參與,他們揮灑的汗水和努力鑄就了今天的優秀成果。在這里我要說一聲:孩子們,你們非常棒,今天所有家長都為你們驕傲!”
@少藍學員家長 葛麗欽
“在結營報告會上,我親眼見到了孩子們在困難和壓力中學習——上午的彩排,老師對各組都提出了建議,下午再次登臺時,各項目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內容呈現、轉場銜接,尤其是對自然問題的調研和多角度解決方案十分亮眼。
能夠在幾小時內發生這樣的迭代和成長,迎著壓力上,這些“少藍”展現出了成長中的“海洋工作者”的模樣。”
@少藍學員家長 關超
“從書本上,孩子學到了很多關于海洋的知識,大航海時代、海上絲綢之路、深海探測試驗等等。
慢慢的,書本上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少藍,給了孩子一個全新的平臺、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少藍學員家長 沈艷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不僅收獲了海洋學、生物學方面的知識,而且還交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他的學習主動性、鉆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能自覺地為了目標去努力奮斗。
我們也希望這次少藍經歷,對他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能產生有益的影響,能夠將這次少藍活動中吸取到的知識和經驗,帶到未來的學習中去,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把成績搞上去,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比如廈大。”
@少藍學員家長 丁潔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少年藍色先鋒培養計劃”就是培養未來的海洋人才。發揮先鋒們的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
今天的結業營對于少年們來說不是終點,更是新的起點。未來,我們也會持續性提供更多知識、更優機會、更廣平臺,一同將培養與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為我國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助力。”
@主辦單位代表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張瑞
“聽完報告的所有內容,我的感受是三個詞。第一個詞是“感謝”,因為臺風的意外,我們有機會來到青島,感謝中科院海洋所和海大的同行給了這么好的平臺,以及感謝很多線下的朋友,感謝各個學員非常努力做出的精彩報告。
第二個詞是“祝賀”,我很難想象,我自己高中的時候到底是什么樣子,完全不可能像今天大家這么自如的匯報,包括演講,數據分析……這些能力方面你們遠超過了我們前面的很多人,祝賀你們。
那第三個詞就是“期待”,期待你們的未來,也期待未來屬于我們所有人的海洋大國與海洋強國!”
@主辦單位代表
廈門大學教授 游偉偉
“《少年中國說》中提到“少年強,則國強”。從今天三個隊的展示,深刻感受到你們對環境的熱愛,對海洋的熱愛,對我們國家的熱愛,看到你們,我們看得到未來,我們也希望你們可以更深入地投入到我們的海洋事業里、環境保護的事業里。
我們生在青島,長在青島,我們也希望社會去關注我們周邊的海洋,希望有更多像你們一樣的年輕人去影響身邊的老師,家長和同學去保護海洋,保護藍色星球。感謝一線科學家、多位科研工作者的一切付出,感謝活動中每一位的付出,期待下一次再見!”
@主辦單位代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張鑫
“我們小組主要是通過野外實地調研和資料搜集的方式調查了漳漳江口紅樹林魚類、底棲動物以及鳥類的種類和數。在這個過程當中,組里的成員非常團結努力,動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很強。并且在這種白天高強度工作的同時,晚上還要處理樣品,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種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讓我覺得是非常棒的。另外還有這群青少年的思考能力,讓我更加相信紅樹林生態修復會有一個非常光明的未來!”
@科學導師
臺海站漳江口實驗場高級工程師 張雅棉
“因為臺風緊急撤離的原因,我們真正接觸的時間相對短暫,但大家各自回到學校之后,還會在繁重的學業之余,把剩下的視頻判讀、數據分析、以及準備匯報這幾件事做好,最終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在整個過程當中學員們可以說是全流程體驗了一個“提出科學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根據同學們反饋回來的結果,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在對算法進行優化,加入一些追蹤算法等,這些都是建立在大家的成果上,真心覺得大家很棒!”
@科學導師
臺海站東山實驗場科學家 劉遲遲
“真正的入侵生物研究其實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往往需要通過很多代的調查才能得到一個結論。對于我們小組來說,他們在短短幾天的線下時間里發現了在東山當地(比如說珍珠龍膽)的野外現狀,相比完整的研究來說這只是一個非常初步的階段。但其實這是一次非常好的體驗,他們不僅體驗到了如何去發現一個科學問題,如何去進行科學調查,還體驗到了科學中最真實的一個環節,就是有時候會受到臺風這樣意外的因素影響,希望這一次的活動能給大家的人生,或者說今后會從事科研領域的同學帶來一些新鮮的體會和體驗!”
@科學導師
廈門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科普專員
吳昊昊
海浪翻滾,奔騰不息,
望向海的盡頭是
無邊的波濤洶涌和新鮮浪花,
年輕的血液只管在
這片深邃的海面上肆意翱翔,
奔向屬于海洋的強國夢,
共建海洋強國,
齊心駛向大海更深處!
期待2024年,有更多不同的你,
為同一個未來,與少藍相遇!
2023年“少年藍色先鋒培養計劃”未完待續……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張鑫、王傳波、趙政、張均龍
王敏、封婧、趙博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
青島市第三十九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白云山學校
中國海洋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青島市嶗山區行遠學校)
主辦單位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
福建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撰文:胡景云、王雪蕊、李靜怡
策劃編輯:甘少敏
總編: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