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一群大學生為何跋涉一千多公里,奔向茫茫荒漠?
暑假已至,你選擇如何度過?
是在空調房里抱著西瓜大快朵頤,還是結伴出游、醉心美景?
有這樣一群學子,在7月初頂著炎炎烈日,跋涉一千多公里,奔向茫茫荒漠,來到了位于黃河西岸、烏蘭布和沙漠東緣的阿拉善SEE烏蘭布和生態教育示范基地。
他們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綠色駝鈴”團隊。巡查圍欄,制作沙障,策劃課程,體驗基地工作人員的工作,他們為荒漠化的防護治理、生態保護貢獻青春力量。
01
緣起
對于生活在南方的同學們來講,若提起內蒙,他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會是“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廣袤草原,亦或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壯麗風光。
但是,內蒙古也是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干旱缺水、植被稀疏、風大沙多,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
▲ 內蒙古地區的惡劣天氣
懷揣著一顆保護生態環境的初心,2016年“綠色駝鈴”實踐團隊就與SEE基金會取得聯系,來到了阿拉善盟左旗巴彥浩特。
自此,他們便與SEE“一億棵梭梭”項目結下了不解之緣。
駝鈴聲聲響,綠色遍地生。7年來,“綠色駝鈴”實踐團隊與“一億棵梭梭”項目相伴成長,攜手同行。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參與進來,共同為實現沙漠與綠洲和諧共生的愿景而努力。
02
初遇
從烏海市到基地的途中,車子一路向前飛馳,也承載著“綠色駝鈴”13名隊員對沙漠的向往和好奇。
抵達基地下車,黃沙漫漫,浩浩渺渺,大家看見了風的形狀,聽到了沙的不羈。
大部分隊員都是第一次來到沙漠,視覺觸覺聽覺上的沖擊帶給他們的不僅是震撼,還有隱隱的擔憂:我們能否在基地順利度過滿是沙的五日?
有不少成員回憶道:“腳實實在在地踩在沙子上,軟乎的感覺自腳底刺激至大腦,我才意識到這不是一場夢,那個一望無際充滿神秘色彩的沙漠就在我的眼前。”
▲ “綠色駝鈴”實踐團隊到達治沙示范基地
“一億棵梭梭”項目工作人員朱德軍的熱情歡迎,讓他們的擔憂隨之消退。
欣喜地看著這些遠道而來的弟弟妹妹,朱德軍除了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也希望他們的到來,能為這片沙漠增添別樣活力,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
▲“一億棵梭梭”工作人員歡迎“綠色駝鈴”實踐團隊
03
相識
經過簡單的休整,在項目工作人員謝軍的帶領下,隊員們來到基地周邊認識沙生植物。
遠望,沙海廣袤,磅礴無邊,這恢宏的氣勢倒使得隊員們一顆顆激動的心隨之沉靜下來。他們俯下身,看向腳下的沙地。
▲ 工作人員給隊員們介紹錦雞兒(左)、花棒(右)
“沙漠姑娘”花棒,埋伏著不斷向上生長,高度達到一定程度就能擋住風,阻止沙子移動。它還有個別稱,“77層皮”,指它通過蛻皮的方式抵抗紫外線;“沙漠漢子”沙拐棗,伴花棒而生,相輔相成。
沙木蓼、檸條、沙拐棗、沙棗樹、梭梭......每一棵沙生植物仿佛都在訴說它們對大漠的長情。
短短的一個小時,隊員們無不為沙漠的廣袤而震撼,更為沙漠中頑強生長的植物而驚嘆。
很多人深有感觸,防沙治沙,并不是為了消滅沙漠,相反,我們需要認識沙漠、了解沙漠、聆聽沙漠。防治風沙蔓延,構筑生態鎖邊,與自然和諧共生是SEE基金會與綠色駝鈴共同的追求。
第二天,謝軍帶領全體隊員徒步走近沙漠和綠洲的邊界。烈日當空,飛沙揚礫,泯滅不了隊員們高昂的興致。
在沙漠中望見綠洲,隊員們真切地體會到了來阿拉善SEE烏蘭布和生態教育示范基地的目的。“沒有一部分人撐起保護傘,就沒有更多人的美好生活。無論誰,望見這一片綠洲,都會心潮涌動,思緒萬千,萌生一同參與行動的想法。”
▲ 隊員們徒步前往最東邊圍欄
途中隊員們認識了沙漠中監測降雨量、空氣質量以及8個方向含沙量的“利器”。
04
自然教育
一棵種植在荒漠中的成年梭梭,能固定10㎡的荒漠土地,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更多人心中種下荒漠化防治的種子。
秉持著“防沙治沙,自然教育”的理念,隊員們圍坐在一起,為基地宣傳防沙治沙活動提供策劃。
從策劃案的邏輯框架和內容的選取,到各種互動游戲的敲定,再到整個活動流程的細化和有趣內容的填充,隊員們集思廣益,爭相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希望讓更多人意識到防沙治沙的重要性,正確看待沙漠存在的合理性。
他們深知,有效的宣傳能夠給寂靜的大漠增添綠色生機,更多人的笑容也會慢慢揚起。
▲隊員們開會確定策劃案脈絡
當夜幕降臨,宣傳組還在撰寫主持稿、擬定趣味標題,運營組還在負責策劃案最后的匯總及完善。
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下,大家不僅學到了一個團隊如何高效溝通,如何各司其職提高效率,也體會到了一個完整策劃案完成的來之不易。他們就像在成長的梭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05
實踐感知
第三天,“綠色駝鈴”團隊兵分兩路,一隊人去基地邊界巡查圍欄,另一隊則留在基地整理沙障。
烈日炙烤著大地,沙子變得滾燙無比,走在沙里,即使隔著鞋底都能感受到燙腳。但沒有人止步不前,因為再多巡查一步,就可能多保護一棵沙生植物,大家的堅持就是綠洲的希望,大家的行動就是最好的支持。
大家觀察到,起初一米七的護欄,在沙漠的吞噬下只剩下不足半米高,就像一名溺水掙扎的孩童。
▲輕松可跨的護欄
大家將那些被風吹倒的,經久損壞的,高度不夠的護欄一一記錄下。風沙的威力,讓他們認識到治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久久為功。
風沙埋沒了前人的勞動成果,隊員們將藏于沙底的沙障抽出,重新將其置于沙面,規整排列擺放好,使其恢復到最初的模樣。
方格中,已有種下去的植物,隊員們為其澆水、施肥,期盼它們能夠快快長大。
再小的個子也能在沙漠中留下身影,再笨拙的腳步也能在沙漠中留下印記。
▲隊員們挖坑、施肥、澆水
讓每個綠色駝鈴隊員終身難忘的,當屬制作沙障。
在基地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學習了一種新型沙障的制作方法。
他們將可降解布條套在鋼管上,順著管子向材料中填充沙子,奮力甩動著布條讓堆砌的沙子足夠厚實且平整。縱使烈日當頭,隊員們一言不發,埋頭苦干,揮汗如雨,卻動作不停。
很多隊員感概到:“真不知道那些每天做沙障的工作人員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我們只做了一天,于他們而言,卻是家常便飯,日日夜夜。親身經歷后,我們才真情實感地體會到了治沙的艱難以及治沙人的辛苦。”
▲隊員們合作填充沙障
經過近一天的努力,每個人都勤勤懇懇地開辟了一小片專屬沙障地。
烈日當空,當看到一條條猶如白色蛟龍的沙障出現在沙漠上時,一種成就感在大家的心中油然而生。
是啊,這是他們送給烏蘭布和沙漠的一份禮物,承載著他們的期許。固定流沙,截留降雨,讓“荒漠增綠”的早日實現又多了一份可能。
▲隊員們完成的沙障
06
別離
在基地的五天里,寂靜的沙漠多了歡聲笑語,漆黑的長夜留下了年輕人探索的影子,燦黃的沙地有了年輕人堅實的腳印……從滿腔熱情卻懵懂茫然,隊員們逐漸心懷敬意且穩重能干。
在工作人員看來,這群年輕人就像日夜守護在荒漠邊緣的梭梭,一點一點地成長著,終有一天會變成了大梭梭,為荒漠化防治貢獻著自己雖微小但堅定的力量。
▲“綠色駝鈴”志愿者們合影
這段旅程就此落幕,但“綠色駝鈴”發生在阿拉善SEE烏蘭布和生態教育示范基地的故事不會停止,他們防沙治沙的決心也不會停歇。
能讓月亮升起的青年,必然馱住了無數次日落。
從茫然到清晰,從小白到能手,每一次經歷,每一滴汗水,每一個腳印,都印證著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沙漠的拓荒者、綠洲的造就者,行動就在當下!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